第六十章 新目標,投资意向!(2/2)
翌日清晨,陈锋换上一身略显成熟的衬衫长裤,带著相关证件和从《那些年》版税中取出的一部分现金,直奔hd区工商局。
他没有选择註册“影视公司”这种引人注目的名头,而是註册了一个经营范围极其宽泛的“锋火文化传播工作室”。
法人代表:陈锋。
註册资本:象徵性的十万块。
手续办理得异常顺利,在这个年代,註册个体工作室门槛不高。
当他拿到那张印著“锋火文化传播工作室”的营业执照时,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壳子”,將成为他未来资本运作和版权交易的重要载体。
做完这一切,陈锋回到西四胡同的小院。
夕阳的余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在斑驳的墙面上投下摇曳的光影。
他站在院子中央,环顾著这个简陋却被他赋予了特殊意义的据点,目光沉静而锐利。
这就是他文娱帝国的起点,从这个小院子开始。
《那些年》的销售狂潮在持续两个多月后,势头终於放缓。
销量稳定在九十多万册,市场趋於饱和,破百万册的希望已然渺茫。
即便如此,这成绩已堪称近年书市奇蹟。
新人榜一骑绝尘,年度畅销榜高居第七!
每一次加印,都有一笔丰厚的版税分成匯入陈锋帐户,累计下来,差不多有二百万。
在2002年,这无疑是笔令人艷羡的巨款。
然而,陈锋看著银行卡里的数字,眼神平静无波。
不够!
远远不够!
他脑海中那些来自“未来”的剧本蓝图,即便是最小规模的项目,启动资金也远超这个数目。
更何况,他目前的导演技能尚在入门阶段,需要时间打磨。
他並不急躁,深知厚积薄发的道理。
距离北电九月开学,尚有一个多月。
这段时间,他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布局,关乎未来根基。
抵京次日清晨,陈锋便直奔北京电影学院。
此行目的明確:钱!更准確地说,是投资未来!
高考结束后的閒暇时光,他在梳理“未来记忆”碎片时,捕捉到一个关键信息:一部成本低廉却註定震撼影坛的电影正在拍摄中。
他之所以特別关注,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主演,王保强,一个和他一样从底层龙套起步,最终却登上巔峰的传奇人物。
陈锋曾无数次研究王保强的轨跡,试图寻找可复製的路径,虽未得其法,却意外洞悉了其早期至关重要的节点。
《盲井》。
这部电影,正是王保强的银幕处女作,也是他首次担纲主角。
根据“未来”信息:
低成本奇蹟:製作成本仅数十万。
奖项收割机:將横扫柏林银熊奖、金马最佳改编剧本、旧金山金门奖三大重量级奖项。
社会影响力:其深刻揭露直接推动了矿难安全立法。
最关键:商业价值被严重低估,在原本的时间线里,影片在获奖前就被低价拋售,导致投资方血本无归。
“血亏?”陈锋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既然他带著“先知”入场,岂容明珠暗投?
这一次,他不仅要投资,更要精准卡位,在奖项光环加持下,將这部註定封神的作品卖出天价,让这几十万投资,翻上十倍、数十倍!
至於《盲井》是否会接受他的投资。
这是必然的,根据陈锋的记忆,这部电影拍摄途中一共停拍过三四次,每一次都是因为资金问题,一度艰难到连群演盒饭钱都出不起。
甚至连拍摄的相机都被送到当铺几次。
他携带资金进入,对方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文抄积累?太慢了!
《那些年》的版税固然可观,但相比影视投资的暴利槓桿,版税积累的速度如同蜗牛爬行。
在他清晰地“看”到未来中,煤老板的资本洪流即將涌入影视圈,紧隨其后的將是更凶猛的金融巨鱷。
若不能在这资本狂潮席捲之前,利用信息差完成原始积累,建立起自己的影视帝国雏形,未来將举步维艰,只能沦为资本游戏的棋子!
《盲井》,就是他撬动第一桶金、奠定原始资本最完美的支点!
这不仅仅是一次投资,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略卡位战!
他必须赶在柏林的风声传出之前,锁定这部影片,並做好將其价值最大化的万全准备。
北电的大门在望。
陈锋步履沉稳,眼神锐利如鹰隼。
他此行,就是要找到通往《盲井》剧组的钥匙,將他手中的资金,精准地投注到这座即將喷发的金矿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