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种子(2/2)
官家交给的任务无法完成,同样不是他的错,
三十好几的六尺汉子,大宋战功赫赫的扛鼎武將,
这几日的赔笑比十多年送出去的都多,早已笑麻了,
兵士们瞧见主帅揉著脸颊带著余笑,
都明白是刚从太子那边过来,
一个个的垂首躲闪,只怕挨了揍。
杨怀忠自认对大宋恪尽职守,对官家忠心耿耿,
此情天日可鑑,
无论结局如何,任何人讲不出一丝一毫的不是来。
再者,必须在进入天龙关之前拦住太子,
否则九岁的孩子,指挥大部队要去攻克无懈可击的关口,
等同於送死,
无论太子指挥千余兵士拿下七个月未克的益州城,
有匪夷所思,令人惊嘆,
那只是巧合,
从无败绩的將领,往往是最致命的,
只是未遇到真正强大的对手,遇到则会一触即溃,
进入天龙关,只能有一个指挥,
那就是太子,
他只能甘心战死,做忠魂,世袭罔替。
杨怀忠躬身拱手请安
“属下恭问太子殿下安”
赵祐瞧了眼他蜜甜的笑意,蹙了眉头,
满面的凶相,浑身掩饰不住的杀气,却笑得这般腻人,
让人感觉颇为怪异,浑身不適。
“本宫安”
赵祐点了点身侧不远处的圆凳道
“杨招討使,坐”
杨怀忠赔著笑,在圆凳上坐了半边,双手扶膝,轻声道
“太子殿下日理万机,入夜还要这般刻苦读书,属下佩服之至”
“只是看些閒书,不比杨招討使,研习些兵法,並无甚佩服的地方”
杨怀忠,斗大的字能识得五箩筐,兵法从来不看,
听到手下將领之间口若悬河的炫耀,读过《孙子兵法》《五子》《六涛》《三略》,
每次都愁得他直皱眉头,
若是依照他们的这番论断,两军不用打仗,直接面对面谈兵法,输者或退兵或割地赔款,岂不简单?
已经知道必然会输,或者必然会贏,何必再徒增伤亡。
据他的理解,看兵法打仗,犹如拿別人家的帐本计算自家的吃穿用度,
岂不荒唐。
前日,赵祐提到战国时期,赵国將领赵括的纸上谈兵,令他心神不安,
赵祐与赵括的名字,只差一个字,难道这是预兆?
杀人如麻的他,从不信这些神神鬼鬼,
可是赵祐此次如果带他们进了天龙关区域,
与当年赵括一样,
等同於放弃所有后路,进绝地,定会被屠杀殆尽,
但是好在纸上谈兵是赵祐主动提出的,
他看似知道兵法与实际应用的天差地別。
杨怀忠想了想道
“属下识字不多,从不看兵书,太子殿下过誉了”
赵祐不在意他的纠正,语气淡然
“不看是对的,捧著兵书打仗的將领,会令兵士们惧怕,不是怕將领的勇武,而是怕將领的胡来,惹得身死”
“赵括的作风闻名天下,谁人不惧?”
杨怀忠愣了愣,轻声道
“太子殿下所言,属下佩服,属下同样有此等想法”
赵祐合上书页道
“读些兵法,若是领悟得浅显,可以用来克制那些纸上谈兵、喜欢对照兵法布阵带兵之人,其他无甚用处”
“只有极少数的將领,熟读兵书反而不受其干扰,这是参透了其中的精髓,而非只记住了文字”
“也就是世人常讲的,读死书与读活书,不可纸上求理,需在自家身上推究,所谓的身心互证”
“本宫研习过多年兵法……”
这句话讲出来,赵祐顿觉不妥,
九岁的年龄,研习多年,那么是从几岁开始看兵法?
再者,大宋以文抑武,文臣节制武將,怎会允许唯一的皇子研习兵法,
在文官们看来,这样的太子,爱屋及乌,往后定会善待同样深諳兵法的武將,
文臣集团如何自处?
若是文臣武將之间水火不容,陈桥兵变岂不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