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幻想破裂,再次调整规划(大章)(2/2)
东吕部长闻言,原本规律摩挲文件封面的指尖倏然一滯,迅速侧过头来。他眼中看到的,並非预想中强撑的倔强或深陷其中的挫败,而是年轻人眸子里一种仿佛被这趟旅程擦亮了似的洞彻自身边界后的清明,以及基於清醒务实认知的平静。
他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是眼神专注地缓缓地点了点头,语调一如既往地平稳而有力:“好的。我来之前,首长也已明確將这担子交给了我。”
他的目光在林振凯脸上停留了比寻常更久的一瞬,带著严谨的审视,也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讚赏,补充道:“看来,他看人,一向很准。”隨后才收回了目光,重新投向膝头的文件夹。
东吕部长先前看林振凯如此积极请缨出国参与重大谈判,还暗自思忖这位年轻才俊是急不可待地准备在外交疆场上施展一番拳脚。
此刻,见他能如此坦然且乾脆利落地正视短板,主动退出並专注其核心所长,东吕心中反而一块石头落了地。在见识过国际商战如履薄冰的风险后,在东吕部长看来,林振凯这位红岸基地的灵魂人物,应当安坐於国內基地最核心的安全之处,最好在国內绝对安全的地方坐镇指挥。
非必要情况,应当儘量少往国外跑。要与国外的公司合作,也可以像在国內运作时一样,將具体交涉事宜交由我们这样的专业团队按流程来处理——正如同之前国內的做法,將飞机设计的具体技术工作交给专业院所。
林振凯重新深深靠进车辆的座椅靠背里,任由思绪飘向未来的发展路线。穿越而来之前,林振凯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军迷,对军事装备饱含热情却也仅止於兴趣。真要他独立完成一款飞机的复杂气动、结构乃至航电系统的整体设计,他心知肚明,自己是全无能力支撑的。让他管理一家体系庞大、层级复杂的基地?同样非他所长。穿越前那个世界里,他不过是一家普通公司的职员,永远处於被管理的底层角色,而非决策层。
如今红岸基地和1000所,都是利用红警基地所召唤的精英和国家支援的力量小支持运作起来的,即便没有他过多的干预,也能稳定的运行下去。但若真要他深度介入日常管理,他发现自己竟如闯入迷宫的旅人,不知该从何插手。
回溯过往,关於红岸基地的核心规章制定和最关键的红警基地权限分配规则,都是在由岳明箏、王澍山和杨光辉(红警基地召唤的管理人才)组成的內核主持下完成的。林振凯在其中的参与度,几乎是一个吉祥物,通常只在决定关於红警基地核心权限的归属与升降层级时才会象徵性地找他过目拍板。如今经过数月严苛调整后,关於红岸基地的整体运行规则也步入稳定可期的轨道。
这次执意要求亲自隨团出国与国外公司谈判,潜意识里,难道不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逃离”吗?逃避管理红岸基地日益繁杂琐碎的职责。虽说红岸基地的核心框架已经稳定下来,但林振凯作为红岸基地的主任,每天案头堆积的常规性文件如山,签字、批示、意见反馈……这些“日常”工作如同无形的丝线,將他牢牢缚在办公桌前。
来到这个世界后,林振凯的潜意识深处仿佛竖起了一面盾牌,始终在竭尽全力地逃避工作。当红岸基地完成规章制度的初步建设、步入亟需精细化管理时,他就巧妙地借著“要深入了解和直接参与基地与1000所的关键项目运行”之名进行逃避。
然而林振凯经常介入这些未经专业分工的工作,导致林振凯工作效率低下;在上级將中航政开公司也纳入红岸基地麾下后,他又痛苦地发现自己手上直接管控的事务过於繁复杂乱,才勉强將手上已经处理的任务和未来的需要处理任务进行初步规划后,將已经进行任务分发出去,不再进行实时进行管理,然后自己处理未来需要处理任务。
待到红岸基地完成规章制度彻底定型与建设后,某种潜滋暗长的优越感悄然占据了他內心,这种情绪混合著对国际舞台的幻想,促使他向首长主动请求亲赴前线与国外公司接触谈判,来到国外进行自己规划的任务,但在潜意识层面,这一举动更深层次的动机,恐怕仍是为了暂时性地逃避红岸基地那如同潮水般涌来的日常事务压力。万幸的是,首长的洞察眼光如炬,一眼便看穿了他稚嫩外表下那点不甚成熟的心思,將任务交给了东吕部长。
此刻,经歷了谈判桌上的震撼教育和方才內心的剥茧抽丝,林振凯终於想通透了一个简单却被他长久忽略的道理:自己早已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指令的打工人了,身份的转变赋予了他选择的权力。既然自己真的不想要过多地或直接参与某些特定方向的工作,何不选择向首长坦诚说明,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直接向首长开诚布公地说明一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