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房陵备战(2/2)
这……
刘封有些哭笑不得。
自己占据东三郡大半年了,三郡豪强还是阴戳戳的各种瞧不上。
二爷就是二爷。
一句话就能让房陵豪强心甘情愿出人出粮,自掏腰包保卫家乡。
果然,名气这个东西是无法衡量价值的。
今后有二爷这个金字招牌在,刘封干什么都轻鬆一些。
“即是如此,我与你们五百骑兵,方便巡查各地。”
刘封大手一挥,把原属於东州兵的五百探马送给了关平。
三郡骑兵林林总总加起来也就一千二百余骑。
分给了王平二百,又给了关平五百,刘封就剩下五百多骑了。
骑兵是机动灵活的兵种,在战场上有大用。
关平倒也没拒绝。
三人拜別刘封,率兵直奔房陵而去了。
刘封如释重负。
西城有王平朱普,房陵有关平赵累,刘封可以稳守上庸了。
东三郡的安全问题暂时得到保障。
接下来就是如何应对明年曹魏的攻势。
虽然刘封不確定曹丕会不会打过来,但保险起见还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打仗首先是粮草,其次才是武器装备,最后才是兵员。
上庸属於山地,耕地面积不足,人口也稀少,大军粮草一直依赖房陵和西城的输入。
从进驻上庸之后,刘封就开始了屯粮。
现在的存粮足够一万大军半年之用。
只是房陵和西城都有了驻军,日后输入的粮草肯定要减少很多。
刘封也学孟达的办法,吸收当地人编入军户,閒时屯田,战时为兵。
另外还要增加粮食產量。
东三郡粮食主要以麦、黍为主,河谷水源丰富的地方能种些少量的水稻。
这个年代种田主要就是看天吃饭,最多是撒点农家肥料,收不收的看天意。
亩產量也极低。
上等好田亩產也就二百左右斤,薄田百十斤。
一个四口之家,需要种十亩好田或者是二十亩薄田才能勉强果腹,二十亩地好田四十亩薄田才能完成官府的税收。
而且三郡能耕种的土地有数,开垦荒地的代价比较高,一两年也未必见成效,须在不改变耕地的情况下,提高亩產量。
至於武器装备。
上庸盛產拓木,拓木是製造弓弩的上佳材料。
上庸武库中存有大量的弓弩箭矢,足够支撑一万大军数月之用。
唯独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上庸钢铁產量不足,目前只有南方官渡点一个小矿点,铁矿石品质也不太好,只能做些农具箭头甲片之类的小件。
只要有矿就好。
有矿,刘封就有信心自己打造武器。
上庸自古便是锻造之乡,虽歷经浩劫几近断代,但官渡点还是留下了一批匠人,並设有铁官管理。
刘封准备亲自去官渡考察一番,然后改进一下当地的炼炉。
上庸地区水利发达,可以建造水车鼓风机增加高炉温度,加强钢铁的品质。
最后就是人口问题了。
东三郡地广人稀,四面都是高山密林,人口也就十万多点。
十万多人口,还要供养军队,已经是极限了,短时间也无法改变。
刘封暂时也没什么好办法。
他总不能下令,让大家多生孩子少种树吧?
至於增加人口,只能寄希望於巧取豪夺了?
说到巧取豪夺,眼下还真有一个极佳的机会。
《炎汉史、刘封世家》——时羽驻上庸,命子平都督赵累驻房陵,四方豪帅积极响应,房陵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