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賑济粮(1/2)
巩永固告退不久,朱明正欲批阅其他奏摺。
此时王承恩匆匆进入乾清宫,其老脸上带著前所未有的凝重。
“皇爷,慈幼局…出事了。”
朱明心头猛地一沉:“讲!”
“老奴今日奉旨巡视慈幼局,本是例行公事。”
说到这里,王承恩的声音带著压抑的颤抖。
“起初见那粥锅热气腾腾,粥米粘稠,插筷立住,老奴还心中稍慰。”
“可不久,便见有三名孩子腹胀如鼓,哭嚎不止,不到半个时辰竟…竟生生胀死。”
“什么?”
朱明霍然起身,案上的茶盏被带倒,滚烫的茶水浸湿了奏章也浑然不觉。
他死死盯著王承恩:“胀死?怎么回事?”
“老奴…老奴立刻命太医查验,结果在那粥锅里发现了大量碾碎的观音土,还有那些孩子的胃里全是…全是未曾消化的土块。”
他猛地跪倒在地,额头重重磕在乾清宫的金砖上。
“是老奴失察,是老奴该死,竟让这等丧尽天良之事发生在陛下眼皮子底下,求皇爷治老奴死罪。”
观音土!
朱明只觉眼前发黑。
他想起后世史书中那些饥民“易子而食”、“腹塞观音土胀毙道旁”的惨状。
如今这惨剧竟然发生在他亲自关注的慈幼局里。
“查,给朕彻查。”朱明的声音如同野兽在咆哮。
“陛下,老奴已查明此事是光禄寺少卿之子刘景仁所为,老奴已將其喉灌热水而亡。”
“剩余一干人等,老奴也已下入詔狱,只可怜那三个孩子……”
说到这里,王承恩泣不成声。
“传李若璉。”朱明猛地转向殿外。
“让他带上净军,给朕查所有京城內外施粥点的粮,查顺天府、户部、光禄寺所有经手賑济的官吏。”
“朕要看看这观音土到底掺进了多少口锅里,朕要看看大明的賑济粮到底餵肥了多少条蛆虫。”
“告诉李若璉,无论查到谁,无论他官居几品,给朕锁拿进詔狱。”
---
天色微明,广渠门外,寒风凛冽。
临时搭建的粥棚绵延里许,一口口巨大的铁锅架在土灶上冒著滚滚白气。
衣衫襤褸的男女老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眼巴巴地望著粥棚里冒著热气的大锅。
此时李若璉穿著一身毫不起眼的灰色袍,头上戴著破毡帽,混在等待施粥的人群边缘。
最前方,几个穿著半旧號衣的五城兵马司士兵手持水火棍,凶神恶煞地维持著秩序。
他们不时粗暴地推搡著挤得太靠前的灾民,引来一片压抑的哭喊和哀求。
“开粥。”一个尖利的声音响起。
人群瞬间骚动起来,无数只拿著破碗、瓦罐的手拼命向前伸去。
几十个伙夫拿著巨大的木勺,开始从大锅里舀粥。
李若璉的目光死死盯住那木勺舀起的“粥”。
稀!
太稀了!
木勺提起,勺里的“粥”如同浑浊的泥汤,几乎看不到几粒米。
更让李若璉震惊的是当那“粥”被倒进灾民递来的破碗时,会在碗底沉淀下一层灰白色的粉末状物质。
那绝不是米汤应有的沉淀。
“观音土。”
昨夜王承恩的稟报在李若璉的耳边炸响。
慈幼局的『粥』里掺土,这里也掺。
而且看这沉淀的速度和厚度,掺的量恐怕更大。
他不动声色地隨著人流向前移动,目光扫过粥棚角落堆积的米袋。
与此同时,一个抱著婴儿的妇人终於挤到了粥锅前,她颤抖著將一只豁口的粗瓷碗递过去。
伙夫不耐烦地舀了一勺“粥”倒进去。
妇人千恩万谢,小心翼翼地护著碗,挤出人群。
接著她走到一处相对避风的墙根下,迫不及待地用手指蘸了一点碗里的“粥”,想要餵给怀中饿得连哭声都微弱了的婴儿。
下一刻,李若璉如同鬼魅般出现在她身边。
“大嫂,且慢。”
李若璉的声音低沉,却带著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妇人嚇了一跳,惊恐地看著眼前这个陌生人,並下意识地將碗护在怀里。
李若璉从怀中掏出一块硬得硌牙的行军饼,塞到妇人手中。
“这个给孩子吃,这碗里的东西不能吃,吃了…对孩子不好。”
那妇人此刻愣住了,她看了看手中的饼,又看了看碗里那灰黄粘稠的东西。
李若璉不再多言,伸手將妇人手中的碗拿了过来。
在妇人惊恐的注视下,他用手指捻起碗底的灰白色粉末,並用舌尖舔了一下。
就是它——高岭土,俗称观音土。
“砰!”李若璉將手中的粗瓷碗摔在脚下。
碗应声而碎,这突如其来的巨响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李若璉一把扯掉头上的破毡帽,露出那张杀气四溢的脸。
紧接著他从怀中掏出锦衣卫的腰牌,並高高举起。
“锦衣卫办案,所有人原地不动,违者格杀勿论。”
隨后李若璉厉喝一声:“拿下!”
早已混在人群中的净军瞬间扑了上去,將几个嚇傻的小吏死死按倒在地。
“封存所有粮袋,控制所有掌勺胥吏、仓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