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端平入洛(2/2)
噩耗传至中军,赵葵等人方知大势已去,慌忙丟弃輜重,率残部三万余人仓皇逃回淮西。
端平入洛之战,南宋朝廷不仅折损了近三万精锐之师,更耗费了巨额军需物资。
直接后果就是,这场虎头蛇尾的北伐,给了蒙古南侵的口实。
端平二年,蒙古集结十余万大军,对南宋发动了全面进攻,揭开了持续四十余年的宋蒙战爭序幕。
-----------------
事实上,即便没有“端平入洛“这场军事冒险,蒙古铁骑南下的铁蹄声也终將在江淮大地上响起。
歷史的大势不会因这场战役的成败而改变分毫。
真正深受其害的,恰恰是南宋朝廷自身。
这场惨败如同一记重锤,彻底击碎了朝堂上下的进取之心。
左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在此役后顏面扫地,连宋理宗也不得不下詔罪己,朝野震动。
更深远的影响在於,这场失利彻底撕裂了南宋的军政体系。
郑清之对赵彦吶、史嵩之、孟珙等反对出兵的將领怀恨在心。
在他看来,倘若这些將领能够全力配合,端平北伐的战局必定会呈现截然不同的局面。
而理宗皇帝的態度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积极进取转为消极保守,从此对北伐之事噤若寒蝉。
这种君臣离心、將相猜忌的局面,成为南宋末年挥之不去的政治顽疾。
主上畏缩不前,宰辅与边將互相倾轧,军政大事往往在推諉扯皮中貽误战机。
可以说,南宋灭亡的祸根,在端平入洛惨败的那一刻就已悄然埋下。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莫过於巩州汪世显部的遭遇。
作为蒙古汪古部出身的將领,汪世显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著称於金国。
蒙古攻金期间,汪世显奉金哀宗之命驻守巩昌,成为陕甘地区抵抗蒙古军队的关键將领,建立了显赫战功。
隨著金国的覆灭和哀宗的去世,汪世显面临著重大抉择。
身处绝境的他,决定率领麾下五万將士,连同二十余座城池归顺南宋朝廷。
汪世显与南宋將领曹友闻曾在川蜀、陕甘地区共同抵御蒙古军队,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係。
他通过曹友闻主动与四川制置使赵彦吶建立书信联繫,表达南下投诚的意愿。
从个人情感和实际利益的角度出发,汪世显选择將未来押注於南宋,这一决策完全合乎情理。
当时南宋与蒙古的关係因“端平入洛“事件已然决裂,窝阔台正筹划兵分三路南下征伐。
在此关键时刻,汪世显的投诚不仅带来了一位驍勇善战的將领,更为南宋增添了一份重要助力,这无疑是值得庆幸的局面。
针对汪世显的归附意向,南宋朝廷表现出何种態度?
赵彦纳向丞相郑清之详细匯报了相关情况,建议接纳汪世显,却遭到明確拒绝。
隨后,赵彦吶接连四次上书,恳请朝廷接受这批来自金国的降將,但每次提议均被郑清之断然否决。
这一决策源於郑清之的考量:若接纳汪世显,势必会增强赵彦吶的势力,提升其政治影响力,这將对自身利益构成潜在威胁。
南宋朝廷內部的政治纷爭在郑清之拒绝接纳汪世显一事上得到充分体现,这一决策对政局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作为当时权力斗爭的具体表现,郑清之此举不仅加剧了统治集团內部的分裂,更导致了难以估量的政治损失。
这一事件折射出南宋统治阶层在处理重大事务时存在的严重分歧,其后果之恶劣,堪称南宋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端平三年,蒙古將领阔端率领军队南下征伐,其势力范围扩展至巩昌和秦州一带。
面对蒙古大军的强势进攻,汪世显因孤立无援,且未能获得南宋朝廷的军事支持,最终选择归顺阔端。
此后,他转而为蒙古军队效力,担任先锋部队的指挥官,由此成为南宋政权的主要对手。
-----------------
作为大明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朱厚熜对这段歷史可是十分熟悉的。
年轻时,在內阁首辅杨廷和的教导下,熟读这段歷史,每每都会引起他扼腕嘆息。
如今听师弟提起汪世显其人,立刻就勾起了他对那段惨痛歷史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