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经史时务,以工代賑(2/2)
由此,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有那么多资助贫苦士子赶考,然后士子一朝金榜题名,涌泉相报的故事了。
回到现在。
在回家又短短休息了一天之后,贾琛便又是赶到了贡院號舍之中,准备迎接第三场极为重要的“策论”之试。
之前就已说过,大乾太祖皇帝立国之后,对於科举取士一道,便是极为看重读书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反应到乡试之中,自然便是极重“策论”这一场考试。
“策论”若是写不好,便是之前的经义与公文两场考得再好,写出了,却也是方万不可能通过乡试一关的。
所以对於这第三场考试,贾琛从一开始便是极为重视,前几月准备的日子之中,每日都要模仿旧题出新题,写上一篇相关的策论文章,以加强锻炼自己的逻辑与语言组织能力。
而关於策论的种种解题思路,也是晏平那本注集之中所著墨最多的,基本占据了整本注集一半的篇幅,由此也可见便是真真切切的举人,也要为策论一项下许多功夫才是。
不多时。
待拿到试卷之后,贾琛便也是整体扫了一遍,一共乃是五道题目。
而第一道果然也不出贾琛所料,正是有关黄河治理之问!
“《史记·平准书》云:“河灾衍溢,岁因以数不登。”今黄河屡决,河南、山东田庐淹没,漕运受阻—.”
最后的问题则是论述歷朝歷代治水之得失,並策论如今的大乾如何兼顾河工与国用这般问题,想来不只是贾琛,应是很多人都已是料到了。
毕竟前不久,黄河才是刚刚泛滥成灾过一时之间,贾琛也是深思起来。
问题虽是简单,可因为许多人都已是提前预料到,心有腹稿的缘故,若想要在这道题目上脱颖而出,就必须承平敘述之际,又要推陈出新,写出属於自己的真正的见解。
要注意,策论一项又名“经史时务策”,整体虽是注重考察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这却並不意味著考生就可以漫无边际的写出心中所见,而是必须紧扣经史,结合具体的歷史事件与经典理论,以史为鑑,针砭时弊。
所以贾琛现在静静思索一阵后,心中便已是有了些腹稿。
既是论歷朝歷代治水得失,那大禹之“疏导”,汉代贾让之“治河三策”,
还有前明潘季驯之“束水攻沙”等经典治水案例,便是不可遗漏缺失,还有元明之时过度依赖“筑堤保漕”,导致朝廷中枢財政枯竭的现象,也需细细写上。
至於如何兼顾河工与国用贾琛几乎下意识便是想到了前世歷史课本之上的一个经典名词。
那便是“以工代賑”!
若採用“以工代賑”的法子治河,那朝廷中枢所支出的賑灾钱粮,便可以转化成当地灾民的工银,这样一来,不但能大大提升灾民积极性,兴修水利,比起无规划的直接賑济,还能起到稳定当地社会治安的作用。
毕竟有事做与没事做的人,完完全全便是两种状態。前者人心惶惶,稍不注意便会成为四处流窜的流民,而后者则只要一直有工粮领著,心中便会安定下来,不会轻易离开家乡,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而且“以工代賑”的举措,还可以有效杜绝地方官吏中饱私囊,毕竟灾民出一个人头便是一份钱粮,届时若是真有贪官污吏敢於作假,只需稍加对照,便能查出其中底细,如此一来,也能大为节省朝廷钱粮的无效支出。
同时还可以辅之“沿淤屯田”等种种举措,以减缓国库钱粮压力一念至此,又是细想一阵,补充细节之后,贾琛便是轻落下了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