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亲笔注集(2/2)
另一边,晏平闻言也是点了点头应道一句,“乡试一关,便再不同於之前的府试,院试,你若有此意,接下来便绝不可生了懈怠之心。”
到了乡试,科举所要考察的就不再局限於经史典籍,而是更加全面的要求考生拥有解决实务的能力,所以再如之前县试,府试那般死记硬背经义,就是万万行不通了。
毕竟单就“策问”一场,考生胸中若无自己见地,只会生搬硬造,满口空话,那定然也是过不了的。
而想要在考试之时有话说,不至於手足无措,自然也就需要在平日里大量地有效积累和训练,以丰富自己的见地与观察事务的角度……总之若无天赋与一百二十分的辛苦与汗水,乡试能中的机率定是寥寥。
而上次便已说过,乡试中举的概率还不到百分之一……这是字面意义上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回到现在。
见贾琛拱手言是之后,晏平稍一斟酌过后,便又道:“我前些年考取乡试之时,倒也隨手留下了些注集,如今虽是有些过时了,不过你若是有意,待会回去之时,便也一同带上吧。”
听到这话,贾琛先是一怔,隨后便是大喜过望,连忙拱手应道:“那就多谢晏师了,学生无以为报……”
便是真如晏平所说,那些注集部分內容因为由於年月变迁,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但是其整体价值,却仍是说的上珍贵无比,不可用银两估量!
说到底,这可是一位真真切切的举人在准备考试之时,亲笔细心写下的珍贵註解啊……若是放在外间,恐怕也是要被眾多读书人疯抢的!
所以贾琛现在听到此话后,也才会如此的惊讶与欣喜……
另一边。
晏平闻言也是摇头轻道:“只是当时的一些隨笔罢了,倒也算不得什么珍贵东西,你看后若有什么不解,也尽可来入府寻我解释。”
“是……”
二人又敘话一阵之后,贾琛便也是准备跟著府上管事,去到书房取那些晏平当年留下的註解了。
不过这时,晏平却又像是想到了什么一般,出声喊住了贾琛。
隨后其人便是从旁取出了一张封面雅致的请帖,递向了面前贾琛。
而贾琛见状,稍有些疑惑的接过之后,便见那雅致封面左上角落处,写著小巧典制的“梨园”二字。
梨园……
贾琛瞧见这二字,一时之间也莫名觉得熟悉,似乎过往在哪听过,可此时却又是记不起来。
好在这时,一旁的晏平已是开口解释道:“此帖乃是从那“梨园”送来的,言及明日將会在园中举行诗会……我不善诗词之道,心中也对这等诗会无感,此番便也打算不再参与。
只是那梨园主人过去与我有旧,所以一时之间倒也不好拒绝……你若是对那诗会感兴趣,此番不若便顺带拿著此帖去游玩一番,也权当做是代我走一趟了。”
听到这话,贾琛不由微微一怔,隨后心中便是有些尷尬起来。
其实我也不善此道……
不过很快,他还是拱了拱手,將此事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