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217:初见双冰(1/2)
第219章 217:初见双冰
一九九九年二月末至三月初的这段时光。
对王盛而言,又是咸鱼时间。
盛影传媒与光线传媒在京信大厦的新巢穴已然稳固,各部门如同精密的齿轮,在各自轨道上平稳运行,发出低沉而高效的嗡鸣。
数百名编剧组成的编剧团队持续产出着剧本,电视电影事业部维持着“周末影院”的稳定供应,婚礼录像三大业务线深入城乡,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王长钿忙着扩充部门,要上马的项目太多了。
这个年代的电视市场,太缺少优质的娱乐节目,基本上,推出什么节目,都有人看。
蔡怡浓和李囯立则沉浸在《绝代双骄》愈发细致的筹备中。
王盛这个总舵手,反而在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调整和布局后,短暂地清闲了下来。
他每日依旧准时到办公室,批阅文件,听取李婷婷的汇总汇报,偶尔与各业务线负责人开个短会。
但需要他即刻拍板、亲自冲锋陷阵的大事确实少了许多。这种闲适,让他有更多时间沉淀思考,审视公司这艘巨轮的航向,也关注那些正在萌芽的新项目。
电影方面,他亲自挂帅的“影院级电影”业务,在《30天》和《当幸福来敲门》接连取得成功后,下一个项目自然备受内外关注。
但王盛并不急于立项。
他手头有几个剧本在孵化,但都还在打磨阶段,唯一明确由他亲自执导的,便是刚刚交代下去的主旋律电视电影《红旗》。
历史正剧组的组长周放效率很高,带着组员走访了尚健在的当年参与过开国大典筹备工作的老工程师、老工匠,查阅了大量尘封的档案资料。
几天后,他带着一份更加详实的故事大纲和人物小传,再次走进了王盛的办公室。
“王总,我们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找到了一位当年在北平军管会负责后勤保障的老同志回忆录片段。”
周放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考据后的笃定:“主角我们初步设定为一个从延城过来的年轻技术骨干,叫林恒。他精通机械,但对北平这座大城市和复杂的旧技术人员圈子不太适应。任务是确保电动升旗装置万无一失,但他发现图纸不全,关键零件短缺,甚至有人对新技术心存疑虑……”
王盛仔细翻阅着大纲,听着周放的讲述。
故事框架在《前夜》的基础上,更加贴合这个时代的叙事习惯和史料支撑,突出了技术攻坚的细节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
“可以,这个方向没问题。”
王沙点头认可:“重点是林恒这个人物,他的执拗,他的技术自信,以及如何团结起那些看似散漫、实则各怀绝技的旧时代匠人。
情感要内敛,但关键时刻要能迸发出来。比如,为了解决某个技术难关,大家彻夜不眠,或者最后成功那一刻,那种无声的激动。”
“明白,王总。我们会在剧本里强化这些细节。”周放认真记录。
“尽快拿出第一稿剧本。”王盛吩咐道:“《红旗》这个项目,不求快,但求稳、求准。要拍出那股子精气神。”
“是!”
送走周放,王盛的思绪又转到了电视剧领域。
目前公司有两部长篇电视剧在紧锣密鼓地筹备。
一部是由蔡怡浓和李囯立主导的古龙武侠剧《绝代双骄》。
另一部,则是刚刚确定全额投资、由赵苯山自导自演的农村题材喜剧《刘老根》。
何庆愧完善后的剧本已经正式提交备案。
赵苯山干劲十足,拉着他刚刚组建不久的“赵家班”骨干已经开始在东北选景,物色剧中其他角色演员,如“药匣子”、“丁香”等。
这位喜剧大师显然要将自己最熟悉的东北黑土地风情和舞台锤炼出的表演风格,彻底灌注到这部电视剧中。
王盛对此乐见其成,给予了充分的自主权,只要求制片部门做好预算控制和进度监督。
……
三月一日。
春寒料峭,但京城近郊一座被包下的旧式大宅院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