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173:沉淀(2/2)
他条理清晰地阐述道:“首先,当然是影片本身。
我们有一个好故事,一个能引起内地观众广泛共鸣的、接地气的温情喜剧剧本。周星星先生的表演为影片注入了巨大的市场吸引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完成了成功的本土化改编,让‘星星’不再是悬浮的港式笑星,而是落在了京城胡同的烟火气里。
李晓冉等内地演员的出色发挥,也让影片更加真实可信。这是成功的根基——产品力。”
“其次,是发行模式的创新突破。”王盛继续道:“我们顶着压力,率先在更大范围内实践并推动了分账制。
这不仅仅是结算方式的变化,更是制片方与放映方关系的重构,它让市场效益能够更直接、更快速地反馈到生产环节,激发了各个环节的积极性。
没有这套更接近市场规律的机制,我们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回收如此庞大的资金。”
“第三,是营销与舆论的配合。”他坦然承认:“从项目启动之初,我们就非常注重市场预热和话题营造。”
“最后,”
王盛总结道:“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点,是时代赋予了我们机会。老百姓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提升,电影市场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窗口期。我们恰好在合适的时间,拿出了一部合适的产品,并用了一种相对合适的方式推向了市场。”
张建伟飞快地记录着,不时点头,接着追问道:“近亿的票房,无疑证明了国产商业片的巨大潜力。
但也有一些声音认为,这样的成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甚至担心这会引发盲目跟风,导致市场泡沫。
您如何看待这种担忧?《30天》的成功,究竟是个例,还是代表了一种可持续的模式?”
王盛笑了笑,眼神锐利:“任何一个单一项目的成功,都必然带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和一定的偶然性。指望完全复制《30天》的路径再创造一个近亿票房,是不现实的。但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坚定:“它所验证的方向——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的内容生产、以市场规律为基础的发行放映、以整合营销为手段的宣传推广——这些是绝对可持续,并且必须坚持的。”
“它告诉我们,中国的观众愿意为高质量的国产电影买单,中国的电影市场远未达到天板。”
王盛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持续提供打动人心、制作精良的作品。跟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低质量的跟风。
如果《30天》的成功,能刺激更多的从业者去思考如何提升影片质量、如何创新运营模式,那对整个行业来说,就是最大的积极意义。
它应该是一个起点,一个拉升行业整体水准的标杆,而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终点,更不应是泡沫的开始。”
张建伟若有所思,继续问道:“谈到行业,《30天》在发行过程中,尤其是与各省级电影公司的博弈,引发了广泛关注。您如何看待目前国内电影发行体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这次‘撕开裂口’的经验,对未来的行业整合有什么启示?”
“旧的发行体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积累了不少沉疴。”
王盛直言不讳:“条块分割、效率低下、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确实制约了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30天》的经历表明,市场的力量正在倒逼改革。电影厂联盟的尝试,以及魔都等地自发进行的集团化整合,都是对出新路的探索。”
他稍作停顿,给出了一个更具前瞻性的判断:“我认为,未来的趋势必然是走向更集约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发行。
可能会出现全国性的、跨区域的强势发行主体,院线制改革也势在必行。只有打通渠道,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让优秀的影片能够更顺畅地抵达观众,让制片方的投资能够得到更合理的回报,整个产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那么,对于您个人和盛影传媒而言,《30天》这座高峰之后,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会感到压力吗?”张建伟问出了最后一个关键问题。
“压力自然是有,但更多的是动力。”
王盛坦然道:“《30天》是盛影传媒和北影厂联盟阶段性的一个成果展示,但它绝不是终点。
我们已经在布局后续的项目,比如霍健起导演正在湘西筹备的《那山那人那狗》,风格与《30天》截然不同,但我们相信其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
我们也在持续开发电视电影栏目,巩固基本盘,培养新人。此外,动画项目、艺人经纪、电视节目制作等业务板块也在同步推进。”
他的目光投向窗外,似乎看到了更远的未来:“盛影传媒的目标,从来不仅仅是制作一两部爆款电影。
我们希望在内容制作、发行渠道、人才培养、技术储备等多个维度构建起一个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体系。
中国市场很大,容得下多种类型的成功。
我们会继续探索,也许是不同类型的商业片,也许是具有作者表达的艺术片,也许是新的影视形态……总之,不会停下脚步。”
“……”
“最重要的是,拍电影,一定不要远离观众。”
专访在坦诚而深入的气氛中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