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163:大势所趋(1/2)
第165章 163:大势所趋
一九九八年一月五日,星期一。
新年的气息尚未完全散去,京城广播电影电视部某间庄重肃穆的会议室里,却已弥漫开一股无形的硝烟。
暖气的热量驱不散与会者眉宇间的凝重,椭圆形的会议桌旁,泾渭分明地坐着决定中国电影市场下一步走向的关键人物。
一端是以北影厂厂长韩三坪为核心的“进攻方”,身旁坐着年轻却气场沉稳的盛影传媒总经理王盛,以及紫禁城影业董事长张和坪。
他们代表着凭借《30天》的成功以及电影厂联盟新模式锐意进取的力量。
另一端,则是以魔都电影电视公司总经理朱泳德为首的“防守方”,周围簇拥着来自各省、直辖市电影公司的老总们。
他们面色各异,有的愤懑,有的忧虑,有的则眼神闪烁,盘算着自身利益。
他们代表着传统发行放映体系的既得利益阶层。
会议桌的主位,端坐着广播电影电视部的一位副部长,他面色平和,目光深邃,主持着这场关乎电影发行体制未来走向的协调会。
部里相关司局负责人及宣传口的代表分坐两侧,默默观察。
会议室内烟雾缭绕,茶香与烟味混合,气氛压抑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副部长轻轻咳嗽一声,打破了沉寂,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今天把大家请来,目的很明确,就是协调《30天》这部片子后续在全国发行的问题。
片子呢,在京城、津城和苏省七市上映,到今天也满一个月了。成绩,有目共睹。”
他顿了顿,目光扫向韩三坪一方,“三坪同志,你们报上来的最终票房是?”
韩三坪早有准备,沉声应道:“部长,各位领导,《30天》在九地上映整一个月,最终总票房为五千零九十六万元。”
他强调了一下:“这是在仅九个城市,并且严格执行分账制下取得的票房。”
“五千零九十六万……”
这个数字在会议室里引起一阵细微的骚动,尽管不少人提前知晓,但再次听到,依然感到震撼。
在1997年末、1998初,一部国产电影,仅在部分城市上映,能取得如此成绩,堪称奇迹。
它无疑狠狠佐证了市场化改革和分账制的巨大潜力。
副部长点了点头,看不出喜怒:“嗯,这个成绩,确实说明了影片的质量和市场的认可度。一部优秀的国产商业电影,不应该只局限于部分地区的观众。
三坪同志,张和坪同志,还有王盛同志,片子也放了一个月了,是不是该松松嘴,让更多地区的观众也能看到了?”
韩三坪闻言,身体微微前倾,态度恭敬但语气坚定:“部长,我们完全支持部里的工作,愿意尽快推动《30天》在全国上映,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但是,”
他话锋一转:“上映的前提,还是我们之前坚持的那个条件——各省市电影公司必须执行分账模式。《30天》用一个月时间,在九个城市创造了超过五千万的票房,这已经充分证明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观众基础。
我们相信,在全国范围内,采用分账制,能让这部影片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也能更好地回笼资金,支持电影厂的再生产和新项目的开发。
这关系到我们北影厂,乃至联盟内几十家电影厂后续的资金运转和生存发展。”
他将“生存发展”四个字咬得很重,目光坦然地对上副部长,也扫过对面朱泳德等人。
副部长未置可否,目光转向对面:“泳德同志,还有各省公司的老总们,你们是什么意见?韩厂长他们的要求,你们觉得可行吗?”
朱泳德清了清嗓子,脸上挤出一丝为难的笑容,他先是看了一眼韩三坪,然后才对副部长说道:“部长,北影厂和《30天》取得的成绩,我们表示祝贺。分账制嘛,作为电影市场化改革的一种探索,我们也不是完全排斥。”
他话锋随即一转:“但是,韩厂长提出的条件,特别是要求影片上映一个月后,就必须在一个月内结算清分账票房,这个……实在是有难度,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啊。”
他摊了摊手,做出无奈状:“咱们国家幅员辽阔,各省市的经济水平、管理水平、影院设施、结算流程都不一样,有的地方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慢,账目核对需要时间。
像他们在九地那样,靠着特殊关系和高压手段维持的快速结算,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复制。依我看,比较现实的是,影片全面下映之后,再过半年,逐步结清分账款项,这样比较稳妥,也给了各地缓冲的时间。”
“朱总说得对!”
“半年都算快的了,有些偏远地区,一年能结清就不错!”
“一个月?根本不可能完成嘛!”
朱泳德的话立刻引来了身后一众省级公司老总的附和,七嘴八舌,纷纷表示一个月内结清是“强人所难”、“不切实际”。
会议室里顿时嘈杂起来。
副部长微微蹙眉,抬手虚按了一下,待声音稍息,才看向韩三坪:“三坪同志,你看?朱总他们反映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困难。”
韩三坪面色不变,心中却冷笑,他知道这是对方在利用行政体系的惯性拖延,试图维持旧有的利益分配节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