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22dishuge.com
首页 > 都市言情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116章 115:上影厂:奔着我来的?

第116章 115:上影厂:奔着我来的?(2/2)

目录
好书推荐: 我都元婴了,你说我没穿越? 人在洪荒,铭天刻道! 这NPC不削能玩? 末日序列车队:我能升级物资 这位明星过分热情! 民俗从丧葬一条龙开始 天下长宁 唯我独法:奇幻系日常 道起五脏观:我在九十年代当天师 剑碎星辰

文章回顾了北影厂辉煌的历史,重点描述了当前如火如荼的生产场景,引用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豪言,将其解读为北影厂乃至中国电影工业力图复兴的宣言。

文章写道:“在北太平庄这片曾经的中国电影心脏地带,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发生。它不是颠覆,而是激活……王盛和他的团队,正试图用市场的力量、工业化的流程,为中国电影蹚出一条可持续的生路。‘中国影都’的梦想,似乎不再遥远。”

“中国影都”这个概念,随着多家重量级媒体的跟进报道,迅速成为京城文化圈乃至全国影视行业的热门话题。

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北影厂这个老牌基地,以及它背后那个年轻的掌舵人——王盛。

国家青年科技创业奖的光环,加上解决六千人就业的社会效益,让王盛的形象愈发高大正面,“时代弄潮儿”的传奇色彩愈加浓厚。

然而,在这片喧嚣与赞誉之下,远在千里之外的魔都,浦江之滨的上影厂办公大楼内,气氛却有些微妙。

小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几位厂领导传阅着秘书整理好的剪报,上面赫然是关于北影厂“六千职工”和“中国影都”的各类报道。

“韩三坪这次动静搞得可真不小。”一位副厂长吐着烟圈,语气复杂:“六千多人啊……他北影厂什么时候有这么大胃口了?”

“还不是那个叫王盛的小子搞出来的名堂。”另一位负责生产的领导接口道:“婚庆录像、电视电影、vcd发行……样是真多。听说利润惊人,不然也养不起这么多人。”

“哼,‘三千越甲可吞吴’?”一位资历颇老、曾与北影厂在经典影片拍摄上有过合作的导演冷哼一声,用手指点了点报纸上的这句诗:“这‘吴’指的是谁?口气不小嘛!”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

上影与北影,作为中国电影史上并立的两座高峰,既有合作,也暗含竞争。

计划经济时代,南北双雄在题材、风格、人才上各擅胜场。

但随着市场经济浪潮袭来,两家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却也因地域文化和行事风格的差异,在改革路径上渐行渐远。

“老韩搞那个电视剧发行联盟,当初可是绕开了我们。”有人提起了旧事:“三十多家电影厂,偏偏没有我们上影,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这个‘联盟’,从一开始就没想把我们算进去。”

“京圈嘛,向来如此。”有人带着几分地域性的不满说道:“总觉得自家是正统,喜欢关起门来搞事情。你看他们推的那个王盛,搞的都是北方的题材,赵本山、郭达……那股子北方喜剧的劲儿,在南方市场未必吃得开。”

“未必!”先前那位老导演摇摇头,目光锐利:“别忘了,他们现在搞的是电视电影,是要通过电视台播出的。覆盖全国的网络一旦建成,内容上的地域壁垒会被大大削弱。如果他们真能持续产出高质量、类型化的内容,凭借数量优势,足以冲击全国市场。到那时,‘吞吴’恐怕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王盛此人,不可小觑。”

一直沉默的厂长终于开口,他扶了扶眼镜:“年纪轻轻,能搅动如此风云,背后必有高人,或者……真有非凡之能。他搞的这套,看似杂乱,实则环环相扣:用婚庆录像等高利润业务积累资本和口碑,用电视电影规模化生产锻炼队伍、占领播出平台,再用vcd发行开辟第二战场。这是在构建一个闭环生态啊。”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我们上影厂,不能坐视不理。北方有北影厂的联盟,我们南方,尤其是长三角,难道就不能联合起来?

我们在人才、技术、国际化视野上,未必输于他们。关键是,要找到我们自己的突破口,不能总跟着别人的节奏走。”

会议室的空气变得凝重起来。

北影厂的强势复苏和“中国影都”的呼声,无疑给骄傲的上影人敲响了一记警钟。

一场跨越长江的、关于中国电影未来格局的暗战,似乎已悄然拉开了序幕。

而王盛那句“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豪言,在黄浦江畔听来,格外地刺耳,也格外地引人深思。

(本章完)

目录
新书推荐: 灵笼:十二符咒?我什么都不缺了 我在北美发癫,癫佬们都当真了 五代风华 喧嚣未及之处 人在箱庭,是纯血龙种 港综:我能刷忠诚度,最大方大佬 重生08,邪修创业 开局掌控魏忠贤,先抄他一个亿! 我速通了仙子们的游戏! 还写什么歌,快进到不要笑挑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