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安民心善长来投(1/2)
第119章 安民心善长来投
被石山质疑,冯国用反而更来了精神——石元帅不仅听懂了自己所献之策,还考虑到了取、守、治等操作性问题,比起打到哪儿想到哪儿的草头王,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当即说出自己的策略。
“取集庆非在速胜,而在‘借势’。稳固濠州根本,不在扩军,而在屯垦……”
石山麾下文士本就很少,还各有偏长,刘兴葛善抚民而拙庙算,方仲文精营造却乏远略,夏茂长于庶务,陈诚强于执行,朴道人偏重战术。
每逢大略,麾下文武便拿不出像样的战略谋划,把关定向全靠石山一人。
可随着队伍逐渐壮大,地盘不断扩张,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了。
冯国用“借势”“屯垦”之论方一出口,石山便眸光大亮,知道自己捡到宝了——此人正是他急需的战略谋划之才。
傅友德、胡大海等人各有要事,不便久留,尚未成型的战略谋划也不宜广而告之,石山当即屏退傅友德等人,单独留下冯国用密谈。
正面击败董抟霄,只是打赢了“军事仗”;而如何彻底掌控定远,仍需打赢“政治仗”——调走孙德崖等人扶邵荣上位仅是第一步,后续如何收服人心、稳定局面,才是真正的考验。
石山本有解决定远战后问题的全套方案,只是麾下文武皆不能尽得其妙,可为查漏,却难补缺。
冯国用胸有韬略,却因无人赏识,年近三旬仍困居乡野。今日与石山一席长谈,方知何为“明主”。
石元帅不仅能听懂冯国用之策,还能举一反三,提出更深的见解。
二人相谈甚欢,不知不觉间,窗外暮色渐深,童四儿悄然入内掌灯,石山却浑然不觉,仍与冯国用纵论天下,谈至深夜,仍意犹未尽。石山索性命童四儿温酒添菜,与冯国用边酌边谈。
次日天明,胡德济早起练枪,见元帅行辕仍亮着灯,不由咋舌“这冯先生,了不得!”
石山终于注意到天色已明,今日还有很多事要处理,不便继续深谈,爽朗笑道:
“哈哈哈,先生之才,不亚于谋圣张良!”
自己若是谋圣,那元帅便是汉高,张良纵有满腹韬略,未遇明主也是一事无成。
冯国用心里虽然受用,却不敢敢受此夸耀,肃然一揖,谦虚道:
“元帅谬赞。国用不过乡野书生,岂敢比肩留侯?唯愿效仿诸葛孔明,为明主鞠躬尽瘁!”
石山亲自执壶,为冯国用斟满温酒,道:
“哈哈哈!红旗营不缺勇猛敢战的汉子,缺的正是先生这样的经纬之才。元帅府草创,职司不全,先生可愿入我帐下,屈就从事中郎之职?”
冯国用熟读史书,尤喜兵事,清楚从事中郎之职始于战国,汉代沿置,本为皇帝侍从,后改为将帅幕僚,执掌“参谋议”,负责分析军情,谋划策略。
其人才入红旗营,寸功未立,就得此重任,足见石元帅重视。
冯国用当即双手捧盏,一饮而尽。
“愿为元帅效死!”
有了冯国用的建议和补充,石山很快就完善了稳固定远之策,并逐一颁布施行。
其一,妥善处理此战俘虏。
因谬大亨的中军急速崩溃,董抟霄遁逃,大战迅速结束,红旗营除了缴获大批粮草辎重外,还俘获了近九千的俘虏,其中只有极少数董抟霄带来的外地兵马,其余基本都是定远庄户。
淮西民风本就彪悍,这些百姓参与大战见了血,已经很难再回到过去的平静生活。
直接将其遣散,肯定会有一部分人落草为寇,滋扰地方,让本就饱受灾荒之苦的淮西百姓雪上加霜;全部补入红旗营,没啥战斗力不说,还浪费粮草。
石山的办法是精选青壮,区分处理。
不算交给邵荣的谬大亨部六百人,他又从中挑选了一千二百名青壮作为补充兵,剩余的俘虏全部改为军屯,共编七个军屯营,迁至莫邪山一带整训,平时种地,战时为濠州充当外围屏障。
这些俘虏中大部分人,半个月前还在地里刨粮,被编为乡勇后,后手里的家伙事也多为自家农具,改为屯田兵,只是重操旧业,适应起来倒是很快。
而谬大亨、冯国用兄弟、郭子兴等人本就是定远县最大的地主,他们相继举兵的结果,便是大量土地撂荒,各村为自保纷纷结寨,已经是事实上的民屯,为迁民军屯扫清了阻力。
无论军屯还是民屯,对屯兵屯民的压榨都很厉害,本就是权宜之计,石山也没想过一项政策用几十年。
定远原有社会秩序已经崩溃,百姓当前面对的最大矛盾就是生存安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