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京营兵,下岗啦(第十一更)(1/2)
第91章 京营兵,下岗啦(第十一更)
崇祯元年二月初七,清华园挹海堂。
屋里地龙烧得暖,首辅黄立极的脑门上却见了汗。他正带着几位阁老,还有总督京营戎政的英国公世子张之极、兵部侍郎兼协理京营戎政的李邦华,苦口婆心地劝皇上回宫。
“陛下,”黄立极躬着身子,声音透着小心,“宣大边墙外,插汉部远遁,喀喇沁和建奴在宽河、大宁也算安分。孙祖寿报,两河口筑城的首批饷银已到,不日即可动工。眼下…边事暂稳,陛下驻跸城外已近两月,御驾亲征之目的已达。再者,科举大比在即,万千举子汇聚京师,陛下若一直居于园中,于殿试仪典,恐有不便……”
他絮絮叨叨说了一堆道理,中心思想就一个:皇上,您该回紫禁城了。
御座上的崇祯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黄梨的扶手,没言声。
黄立极说完,偷眼觑了觑皇帝的脸色,心里打着鼓。这位万岁爷的心思,是越来越难琢磨了。
忽然,崇祯停了敲击,目光越过几位阁老,落在了张之极和李邦华身上。
“张卿,李卿。”
张之极一个激灵,赶紧出列躬身:“臣在!”
李邦华也紧随其后:“臣在。”
“京营整顿的如何了?”崇祯的声音不高,却让张之极后脊梁窜起一股凉气。
张之极硬着头皮回道:“回陛下,京营员额已初步清点完毕,实有…实有堪战兵丁四万余人。”他报出这个数,自己心里都虚。这四万,还是把能拉来凑数的全算上了。
李邦华在一旁补充道:“陛下,眼下正加紧操练,汰弱留强,以期早日成军。”
崇祯像是没听见李邦华的后半句,只抓住前半句追问:“加紧操练?那想必…此刻都在营中操演?”
张之极额上的汗珠子一下就冒出来了,顺着鬓角往下淌。“在…在的…”他声音发干,几乎是从嗓子眼里挤出来的。
“好!”崇祯猛地站起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朕要亲眼瞧瞧朕的精兵!摆驾五军营大营!”
他顿了顿,语气不容置疑:“传旨,令三千营、神机营所有兵马,还有京师各处城门守军,即刻开赴五军营大校场集结!朕,要阅兵!”
张之极一听,脑袋里“嗡”的一声,心道完了!
他这总督京营戎政,费了老牛鼻子劲,提前几天打招呼、许好处,才能勉强凑出四万人的数。要让这帮大爷天天待在城南大营里操练?纯属做梦!
京营兵丁,十有八九另有营生。当兵吃饷是副业,扛包、跑堂、做小买卖才是主业。只有各将官麾下那几千家丁、亲兵,才是充门面的。
现在皇上要立刻点验四万人,就是把刀架他脖子上,他也变不出来啊!
张之极正急得火烧火燎,一旁的李邦华却突然开口:“陛下,此刻便召全体京营兵丁聚于五军营,恐有不便。”
张之极闻言,如同抓到救命稻草,赶紧附和:“是啊陛下,仓促之间,恐难齐整……”
他心下还感激李邦华替他解围,却不料李邦华话锋一转,道:“京师内九外七共一十六座城门,眼下皆由五军营兵丁值守。若悉数调往南城,城门防务空虚,万一有事,恐酿大祸。”
张之极听得一哆嗦,猛地抬头看向李邦华。
这李邦华哪里是在解围?他这是在“献忠”!他要当李献忠!这话分明是把京营的底裤给掀了!
果然,崇祯立刻顺着他的话往下说:“李卿所虑极是。这好办!”
他目光一扫:“李邦华,徐启年,此事交由你二人去办。调御前禁军,即刻接管京师所有城门防务!原五军营守门兵丁,速往五军营大校场集结!”
“臣领旨!”李邦华和一旁的提督御前禁军太监立刻躬身应命。
张之极眼前一黑,心里彻底凉透。
北京城十六门的防务,就这么轻飘飘地交出去了!从此,京营连最后一点实权——看城门——也没了。
万岁爷这是要对京营动真格的了!
晌午头,日头挂在天上,却没什么热气。
北京城南的五军营大校场,一片破败景象。辕门的旗子褪了色,歪歪斜斜地挂着。校场边上的营房多有破损,场子地面坑洼不平。
此刻,这破败的校场更是乱得像一锅滚开的粥。
张之极提前快马赶回来,嗓子都快喊劈了。他麾下的家将、家丁们四处奔跑,连踢带打,拼命地想将那些稀稀拉拉赶来的兵丁聚拢起来。
“快!快列队!”
“你!把号服穿上!像什么样子!”
“那边的!别磨蹭!皇上快到了!”
可任他怎么吆喝,校场上聚集起来的人马依旧稀稀拉拉。莫说四万,连一万都凑不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