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雁代云藏书诗书环绕,情思桃李(2/2)
王瑗道:“《抑》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固然美好,可正也其所说,白圭有玷,玉有瑕瓋,可见有时投桃可未必有回报。”
见他疑惑,王瑗摆手自嘲笑道:“我只又想起来一件覆辙前事而已。”
“请讲。”
“《抑》曰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了贤人,便能真的使得国家强盛起来?君主渴求人才,是真的是想国家兴盛,还是想为自己服役驱使,满足自己的虚荣?”
“我每每读起《李将军列传》,无不为其扼腕叹息,为何李将军始终不能封侯,真是能力不足,还是时人所说,命奇。”
赵嘉笑道:“连他自己都认为是时运不济而已。”
王瑗道:“我想,能被匈奴称之为飞将军,想要生擒活捉的,只有李将军所驻守的郡县,匈奴往往不敢入侵,避走数岁的,让时人感叹在高祖时能封万户侯,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每战定当力战,害怕他就此阵亡的,定不是什么无能之辈,连他那平庸的从弟都能封侯,而他为什么,偏偏不能。”
赵嘉道:“也或许是卫霍光芒万丈,后来居上,自然之理。”
“他们的功绩,美则美矣,可是,他们只是单单只是凭着自己的才能的吗?天下人那么多,从不缺这样的。”
他点头道:“的确,当时的人都认为,他们自有天幸。”
王瑗答道:“人们往往说太史公偏心李将军,而对卫霍不置一词,是因为个人恩怨喜好的缘故,觉得他有失偏颇,公允,而我却认为,太史公并非无情之物,也是人,有自己的私心偏好,这是无可置喙的,他也可以随着众人为卫霍歌功颂德,为那二人大作锦绣文章,人云亦云,吹捧他们,可他没有这样做,此正是太史公慈悲正直之处,他从不以成败论英雄,他从来对人民充满悲悯。”
“人们常常以b为卫霍为荣,可是,谁又能那么幸运,成为类似卫霍的人。”
“显而易见,孝武皇帝试图绕开六郡良家子出身的兵将,从自己身边的近臣恩幸外戚中提拔人才,而他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当时,汉朝与匈奴和亲日久,边塞安宁,自单于以下都于汉亲近,匈奴喜欢汉朝的丝绸,已经到了依赖的程度,久而久之,以至于匈奴之中的有识之士感到担忧,这样能以极小的代价,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这样的作法,与文景之时,汉朝的国力还没有从秦末乱世中恢复过来有关。
“为了他的恩幸能够有军功,一战封侯,获得如天威望,达到他目的,采用《公羊》之说,九世之仇,犹可报乎,以复仇为名,主动发起马邑之谋,可惜计谋泄露,让匈奴跑了,匈奴因此心生怨望,从原来零星犯境,到年年犯境。于是皇帝便有了堂而皇之的借口,反击匈奴。他举全国之力,卫青初次作战,便是车骑将军,有李广等人这样的宿将作配,斩首七百,就能做关内侯,此后不惜年年大出塞,追击匈奴,大军十余万,六位将军,同时从边地五郡出塞各个方向搜寻匈奴,吓得匈奴避之不及。卫霍麾下,配置最JiNg良的兵马后勤,外有名将作配,内有投降汉朝的熟悉大漠的匈奴士卒指路,战果丰厚,有一次便斩首一万五千余级以上,卫霍幕府下,光h金就赏赐二十万斤,还没入塞,便拜卫青为大将军,班师回朝之后,命丞相率领百官跪迎,用心可不无良苦。”
“去病率领万骑JiNg锐出陇西有功,破匈奴五王国,俘虏匈奴贵胄不计其数,斩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河西之战,由此成名。”
“二人,古之名将白起,李牧,项羽,韩信甚至也不及他们。”
“然而,去病虽然斩首八千,却自损七千。”
“汉朝当然不可能被匈奴打败的,却也为了打赢匈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平淮书》说,多年以来,而汉军之士马Si者十余万,民间十室九空,全国府库枯竭,转漕之费还不足以奉战士。文景以来的积富被消耗一空,孝武之后,虽有孝宣中兴,此后汉室就渐渐倾颓了。我想,郡国兵制度也日益衰败,编户齐民渐渐被募兵取代的原因,也与这有关吧,天下直到现在都找不出这么一支训练JiNg良有素,却又忠于国家的军队了,若还有那样的军队,想必就不会出现现在各个诸侯拥兵自重的景象了,而羌胡之乱,也不会缠绵一百年之久,让人民一直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饱受兵祸之苦。”
“是不是有一点C之过急了呢?”
赵嘉道:“卫青后来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内朝第一,与外朝丞相等同,他也承认自己能够位极人臣,天下至尊贵,是因为皇帝的缘故。”
“卫霍列传里满篇上曰,官样文章,有人怨恨太史公吝于笔墨,《抑》曰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其实,他们已经不需要太史公的为其赫赫武功美言增饰,他已经如实记录了他们的功绩了,又因为他在《佞幸列传》提到卫霍,有人藉此攻击他的史德,他们却不知这本来就不是抹黑,而是事实,是太史公劝谏那些为非作歹的佞幸以卫霍为榜样,他们既然获得异于常人的宠Ai,也要为国家做出相应的贡献。其实,太史公也不是没有称赞过大将军的品德。《太史公书》在孝宣时问世,就有人称赞他有良史之才,我认为,史官最基本的品德,秉笔直书,真实记录,他已经做到了,可以与春秋时直书赵盾弑其君而不改的史官董狐,直书崔杼弑其君的三位被害史官相b了。”
赵嘉道:“你的话不无道理,自这二位将军相继陨落后,孝武皇帝继续任用外戚李广利,只可惜征伐大宛,第一次失利,为了再次攻打大宛,调动全国兵马,大约又是近数万,天下SaO动,人民不堪役使。”
“他说李将军命奇,可他的好运气也到头了,毕竟,像二位将军,世之少见,不是宠妃的兄弟都是卫霍。”
“都说投桃报李,可是李将军又因此又换来了什么,得不到像卫霍那样的破格提拔,没有倾全国之力装备最JiNg锐的部队,没有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作为偏师,为其扫荡匈奴供他们立功,造化弄人,可他偏偏又遇到了匈奴主力,博望侯张骞没能及时赶到,他们浴血奋战,几乎全军覆没,不想让他出战,不想让他抢去卫霍功劳迎击主力,又被调去偏师,军中没有向导,导致迷路,水草不济,无功而返,他一生七十余战,却被因此问罪,不想连累军中士卒,自己独自面对,老迈之身不想与刀笔吏对簿公堂,于是……”
赵嘉问道:“可太史公为何要写他呢?单独为他列传?不偏偏是不能封侯吧?”
王瑗答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岂效穷途之哭?其实我有一个不明白的地方,还想请公子解答。”
“为何当时的士卒乐于跟从李将军,而不是与他齐名的程不识将军呢。”
赵嘉愣住,然后回答道:“汉朝军制,齐民编户,凡是男子十七,都要服役两年,最后一年前往边地戍守边关,如果遇到战事,往往在外多年不能回家。而军中制度严苛,文书繁多,士卒往往苦不堪言,我想起来了,李将军为人T察下情,与士卒同甘共苦,不积家产,往往惠于士兵,而且他行军便宜,只要从军,生Si置之度外,他们大多都是平民,几乎没有成为军官的机会,既然都是一Si,何不让自己过得更好一点,所以,士卒乐李广,而苦程不识,乐于为其Si,也无怨无悔。”
王瑗道:“所以,那么答案呼之yu出了,自古以来,有名有姓的名将常有,而无名无姓的士卒才是最常见的。并不是因为李将军有夺天之功,而是他就是边境峰遂里为国默默奉献一生的戍边之人,文景之时,边境之所以安宁,是因为由他们的存在,那些从军的六郡良家子,得不到天幸的人,默默成为了边关埋葬的无名白骨。”
所以后人才会说战士军前半生Si,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世人都会记得卫霍彪炳千古的战绩,却看不见这些,白骨。
“写一人,等于写千百人,所以李广之Si,军为哭泣,天下闻者莫不为之共为哭泣。”
赵嘉问道:“刚刚你说为何皇帝会重用亲信,发动战争,你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吧。”
王瑗笑道:“无非就是,集权,二字。”
孝武一朝,先有母后临朝g政,他讨好母亲王太后,寻找她曾在民间的nV儿,封为公主,赏赐无算,在窦太皇太后Si后在执掌权柄。废皇后陈氏,以至于昔日对他有扶持帝位之恩的皇后母亲大长公主刘p,对他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文有丞相,便设立内朝分权,外有宿将,便提拔重用外戚恩幸,借外患之名,为他们谋求军功,夺取兵权。命奇恐怕也只是君王的掩羞托辞吧。
李广之子李敢,后来在去病麾下效力,爵关内侯,因为父亲的Si迁怒殴伤大将军卫青,卫青不敢明言,霍去病得知为舅父卫青报仇在上林苑围猎时S杀李敢,皇帝对外谎称被鹿角触Si。
他为此也问心有愧吧。
他显然已经做到了,四方归附,武功赫赫,庙堂人才济济,他开设孝廉,选拔人才,称为茂才,可却又将人当作玩物,任意凌nVe,听不进与他相反的意见,因此太史公坚信有父辈如此,李广之孙李陵品格坚贞,根本不可能叛变匈奴,后来事实证明也如此,为他求情被处Si刑,拿不出赎Si钱,为完成父亲的遗志,续写完《史记》,甘受腐刑,而高官厚禄者都如卫青一般媚上之意,即使如此能够重用善终的能有几人。
《匈奴列传》末尾,太史公没有明言,借用上古故事,他说,尧虽然没有什么功绩,但因为得了禹,天下安宁,若要天下安宁,维在选择将相哉,维在选择将相哉。
他对皇帝乱命之举,不能公正地选拔人才,感到深深遗憾。
因此这也是五帝本纪为何尧的本纪会列为史记开篇之作的原因。
这就是春秋笔法。
为尊者讳。
她望向窗外桃李,红红白白,青春可人。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李将军之风,山高水长,根本无须封侯王孙的身份来支撑。
太史公说,李将军为人,沉默敦敦,如同鄙人,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赵嘉对她的回答并不感到惊讶,又问起她的志向:“为何选择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