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血腥报复:变发易服,割头皮 !(1/2)
第300章 血腥报复:变发易服,割头皮 !
支棱关大捷,一万八千汉军斩首敌军一万四千三百五十九级,俘敌六万三千六百四十二,其余蛮人和安南官兵遁入了山林。
赵赫一声令下,那被俘的六万多安南军,被全部斩首,筑成了一个巨大的京观。
这些逃入山林的蛮人和安南官兵,也并不能说是安全了。
安南的原始森林,对于安南本地人也是巨大的考验,恐怕得有六成的人葬身林海。
再加上十三王子赵卓亲手杀死了这支安南军的主帅陈日皎和副帅黎秦,全军士气大震。
然后,大军兵分三路。
世子赵赫自领中军,攻略谅山路。七王子赵烨领军攻略安南的太原路,八王子赵翊领军攻略安南的海东路。
安南正规军总共才有八万人,在支棱隘一战中,就被消灭了两万,还要动用大部分兵力保卫国都升龙,防备赵朔汗国海军的出动。
谅山、太原、海东三路空虚,远不是汉军的对手,仅仅二十日,已经全境落入汉军之手。
然后,汉军合兵一处,进至谅江路,伐木为舟,渡过了安南的昌江。
不过从昌江再往南,就没有遇到抵抗了。
因为安南人意识到,这种守城办法,不过是给汉军送菜罢了。
他们已经将昌江至富良江中间的地区的安南人,全部迁到富良江以南地区。
除了这些人之外,安南人还从富良江南岸州府中强行发动百姓,男女老幼皆有,共一百七十余万人,在富良江沿岸布防,整条防线长达九百里。
非但如此,安南人还将富良江南岸的红木砍伐削尖,插入富良江中,号曰“立椿”。大船根本就无法通行,小船过江则会遭遇安南军的集火。
很显然,安南人和汉军拼了。
他们死守富良江防线,要和汉军打持久战。
等待来年六七月份,气候湿热、瘴疠兴起的时候,再全力发动反击,收复失地。
汉军中军帐内。
“你们怎么看?”
赵赫缓缓向诸将看来,道:“事到如今,我们无非是三个法子。其一,动用海军,趁着涨潮时分,由白藤江口入富良江,进军升龙府。但是,安南人在白藤江口同样大量立椿。我们的海军能否趁着涨潮时分击破安南水军,并不好说。”
“其二,安南九百里防线,怎么可能全无疏漏?我军可以试探性进攻,寻找安南人的薄弱之处。然后,派部分兵马渡江。击破部分安南军,全军渡江。”
“其三,就如了安南人的愿,在这里耗着。看是我们先受不了安南人的瘴疫,还是安南人先受不住他们的一百七十余万人的动员。”
哗~~
赵赫话音刚落,大帐内一阵喧哗。
“当然选第二个法子,攻城略地还得看我们汉军八旗,哪里用得着海军?世子让海军从海东路给我们运粮就行了。”
“世子说得对,九百里防线,不可能没有破绽。我们多试探几次,总能找到合适的突破之地。”
“其实,就是和安南人这么耗着,也不是不行。我们宋人跟安南都耗过好几年了,只是当初安南人没这么拼命罢了。一百七十万人啊,谁来种田?谁来运粮?耗也能把安南人耗死。”
“我也觉得第二个法子好,咱们的海军将士,不应该浪费在安南的小河沟里。”
“安南的瘴疫,不能不考虑,还是用第二个法子稳妥一些。”
……
诸将纷纷发言。
大多数人赞同第二个法子,有少部分人选择第三个法子,就没有一个人选第一个法子的。
毕竟,海军如果建了这场征安南之战的首功,让汉军八旗的面上往哪里搁?
待诸将的声音渐低,七王子赵烨忽然站了起来,高声道:“大哥,我赞同第三个法子。”
他这话一出,大帐内顿时鸦雀无声。
毕竟,赵烨是赵朔和华筝的第三子,乃是赵朔的嫡子。征安南的大军中,除了世子赵赫本人外,就是七王子赵烨的地位最为尊贵了。
赵赫微微点头,道:“老七,详细说说你的理由。”
“我认为,选择哪个法子,要看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到底,是取了安南,让安南臣服。还是,将安南彻底纳入我华夏版图。”
“如果是前者,那毫无疑问,应该动用海军。我就不信了,我三万海军只要稳扎稳打,还破不了白藤江口?”
“但是,如果是后者,那就需要选择第三个法子了。我认为,我们这次征安南,宜慢不宜快。”
赵赫眼中精光一闪,饶有兴致地道:“详细说说,这个宜慢不宜快。”
“是。”
赵烨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整理了一下思绪后,才缓缓道来。
“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就是我们后方山林中的众多蛮人了,粗略估计,在八十万左右,这些蛮人我们并未来得及清剿。安南人说不定,还打着他们袭扰我们后勤的主意。”
“我们难道,要留着这些蛮人,作为安南的隐患不成?还不如趁着大军兵进安南的时机,让他们彻底臣服,永不为华夏之忧。”
“其二,纵然我们着急破了升龙又如何?安南皇帝还可以跑到清化去,跑到安南南方的山林中去,和我们抵抗到底。”
“倒是现在,安南皇帝将大部分国人,集中于富良江南岸,极大透支了安南的国力,简直给我们帮了大忙。”
“其三,征安南快了,安南人选择投降怎么办?会给安南留下太多的人口,迟早为我华夏之患。”
赵赫道:“你说的也有些道理。不过,和安南人打持久战,我军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个是粮食,另外一个就是瘟疫,你准备如何解决?”
广西本就不是什么富裕之地,而且道路难行。从广西运粮,耗费太大。
用海军运粮,只能运到安南的东海岸。从东海岸运到安南内陆各地,同样耗费颇多。
赵烨道:“关于粮食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在安南屯田。安南人最富裕的就是富良江三角洲地区。如今,我们已经占据了富良江三角洲三分之一的地区。我们完全可以用安南人和我们本身的府兵屯田。这富良江三角洲土地肥沃,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再加上后方运粮,我认为问题不大。”
“至于瘟疫,宋人深入安南数年,已经积攒了一部分对付瘟疫的经验。我们学习宋人的经验,同样问题不大。”
赵赫的想法,其实和赵烨类似,甚至已经跟这次南征大军的副帅孟珙商量过了。刚才问诸将的想法,不过是先让诸将各抒己见,最后再统一思想罢了
毕竟,一百七十万人啊!
安南人如此透支国力,不好好利用一番,实在可惜。
而且,安南北部的蛮人,也的确需要清理。
现在赵烨把道理说得如此透彻,赵赫也就不再多言。
他只是道:“其实,我也觉得,第三个法子不错。不过,既要和安南军在富良之畔对峙,又要腾出手来收拾蛮人,恐怕我们的兵力仍嫌薄弱一些。我还是写一封信去中都,请示一下父王,请父王支持。”
“理应如此。”
其实,如果是远征西方,需要后方什么支持,赵赫直接下令,再向赵朔进行报备就行。
毕竟前线形势瞬息万变,什么事都请示赵朔,黄菜都凉了、
不过,华夏境内的驿站,修的是最多最好的。从这里八百里加急,半个月就能到中都了,赵赫决定先请示赵朔再做定夺。
“好啊!烨儿有如此见识,实在难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