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辩经,我不如她!(1/2)
第243章 辩经,我不如她!
面对小师妹咄咄逼人的质问,颜夫子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
他揉了揉眉心,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师妹,你先坐下,此事……确实有些复杂。”
“我不坐。”景昭宁的回答斩钉截铁,“我只想知道,为何我仅仅闭关三年,这云州城就变成了现在这副乌烟瘴气的模样?”
她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股凛然的杀伐之气。
“无垠沙域的魔宗中人居然敢在京城之中公然行凶,掳掠朝廷命官的家眷!这是根本就没把学宫放在眼里!”
“所以为何没人出头管一管?难道我学宫的浩然正气就只配在这书斋里当个摆设吗?!”
字字句句,如重锤一般敲在颜夫子的心头。
他知道,自己这位小师妹是动了真怒,也动了杀心了。
公羊春秋一脉最是刚烈,自然容不得这等挑衅。
颜夫子的脸上满是苦笑,他知道今天若是不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恐怕下一刻这位小师妹就要提着剑杀出学宫,把整个云州城给掀个底朝天了。
“师妹,你冷静一点,听我慢慢说。”
他耐着性子解释道:“并非是学宫不管,而是时移世易,如今的形势与三年前已经大不相同了。”
“有何不同?”景昭宁冷冷地看着他。
“当今陛下非比先皇。”颜夫子斟酌着词句,声音低沉,“女帝登基五年,勤于政事,手腕强硬,如今朝政日渐稳固,权威也日盛,对于民间的掌控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在这种时候,我们学宫便不能再像以往那般过多地干涉朝廷与地方的事务了。”
说到这颜夫子看着景昭宁,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师妹,你莫要忘了,我们学宫的宗旨是传续圣人大道,教化天下,而不是仗着修为去牵扯那些国家与朝堂之间的纷争,此乃老师当年定下的规矩,也是我儒门立身之本。”
这是大实话。
学宫虽然地位超然,但终究是在大陈的疆域之内。
若是与皇权起了冲突,于国于民都不是什么好事。
先皇在位时沉迷丹道,不理朝政,学宫为了维持天下安稳,不得不出手处理一些棘手之事。
但如今这位女帝,精明强干,野心勃勃,最是忌讳旁人染指她的权力。
学宫若是还像以前那般行事,只会跟皇室形成冲突,那对谁都不好。
然而听到颜夫子的这番解释,景昭宁非但没有被说服,脸上的讥讽之色反而更浓了。
“不过多干涉?”
她重复了一遍这几个字,然后发出了一声冷笑,笑声里充满了失望与决绝。
“好一个不过多干涉!”
“所以你们就任由那些沙域魔宗的妖人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肆意横行,残害无辜?”
“所以你们就眼睁睁地看着这朗朗乾坤,被那些魑魅魍魉搅得乌烟瘴气,而选择视而不见?”
“师兄,你告诉我,这就是你所理解的圣人大道?这就是你所坚守的儒门立身之本?”
她的目光变得锐利如刀,直刺颜夫子的内心。
“见不义而不为,与禽兽何异?!”
“我辈读书人,修浩然正气,若不能扫尽天下不平事,若不能还世间一个清明,那这身修为,不要也罢!”
颜夫子被她一番话说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他知道,自己这位小师妹的道与他不同。
他求的是一个和字,是平衡,是中庸。
而她求的却是一个正字,是刚猛,是决绝,是黑白分明,不容半点瑕疵。
两种理念本没有对错之分。
只是……。
“师兄,你的道,我走不了。”
景昭宁深深看了他一眼,眼神中那最后一丝温情也化作了冰冷的坚冰。
“既然你们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顾虑,那么你们做不到的事情,我来做。”
“你们不敢杀的人,我来杀!”
话音落下,她再不看颜夫子一眼,猛地一甩衣袖,转身大步离去。
那紫色的身影带着一股决然的杀气,没有丝毫的留恋。
“唉……。”
看着景昭宁离去的背影,颜夫子欲言又止,最终只能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脸上写满了无奈与担忧。
他知道,自己根本拦不住她。
毕竟这位小师妹一旦认定了某件事,便是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这下,云州城怕是真的要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了。
现在的他只希望小师妹不要把事情闹得太大,否则……真的不好收场。
想到这颜夫子只觉心头沉甸甸的,拿起桌上的茶杯,想要喝口茶水静一静心,却发现茶水早已冰凉。
就在这时,一道温润如玉的身影从书架后的阴影里缓缓走了出来,脸上挂着一抹比颜夫子还要浓重的苦笑。
“师兄,看来即便是在云雾峰上闭关清修了三年,小师妹这刚烈如火的脾气也还是没有丝毫的改变啊。”
来人正是学宫另一位夫子,陆怀舟。
他刚才一直都在,只是景昭宁的气场太强,他这位做师兄的竟是连面都不敢露。
颜夫子闻言看了他一下,将手中的茶杯重重放下,发出一声闷响。
“谁说不是呢。”颜夫子的声音里满是疲惫,“她这一出关,这云州城里又该不得安宁了。”
说完他像是想起了什么,目光在陆怀舟身上转了一圈,带上了几分调侃的意味。
“倒是你,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还是这么怕见到小师妹么?”
听到这话,陆怀舟脸上的笑容更苦了,无奈地摊了摊手道:“没办法,谁让我这个做师兄的,辩经辩不过她,打也打不过她呢。”
说话间他走到茶桌旁,自顾自地提起茶壶,给颜夫子和自己各倒了一杯热茶,然后才继续说道:“在她面前,我这师兄的颜面早就丢光了,自然是能躲就躲了。”
颜夫子看着他这副样子,也是有些好笑,但更多的还是感慨。
陆怀舟口中的辩经乃是学宫的一桩旧闻。
当年,陆怀舟与景昭宁都还只是学宫里年轻一辈的翘楚。
陆怀舟专研心性儒学,认为修行的根本在于向内求索,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景昭宁所修的公羊春秋则恰恰相反,她认为儒者当以天下为己任,手持三尺青锋,扫尽世间不平,方能证得大道。
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自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于是在一个月明之夜,两人便在学宫的论道台上,就儒者当内圣还是外王这一核心命题,展开了一场激烈无比的辩论。
那场辩论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
学宫无数弟子和夫子都在台下观摩。
起初二人还尚能平心静气地引经据典,阐述各自的观点。
但到了后来,随着辩论的深入,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紧张。
陆怀舟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景昭宁那双亮得吓人的眼睛,以及她那如同刀锋一般锐利的话语。
“陆师兄,你言必称正心诚意,那我问你,若有一恶徒当街行凶,欺凌弱小,你待如何?”
“自当上前喝止。”陆怀舟当时不假思索地回答。
“若恶徒不听,反而拔刀相向,你又当如何?”
“当以浩然正气将其制服,交由官府论处。”
“说得好!”景昭宁的声音陡然拔高,“可若那恶徒乃是魔宗妖人,修为远胜于你,你上前制止,不过是白白送死,你又当如何?是退是进?”
这个问题,直接把陆怀舟给问住了。
进,是送死。
退,则违背了本心。
而就是这一瞬间的迟疑却被景昭宁给抓住了。
“你看,你迟疑了!”景昭宁步步紧逼。
“你所谓的正心在生死考验面前也不过如此!一个连自身安危都无法保全的儒者,谈何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连眼前不平都无法扫除的浩然正气,又有何用?!”
“我辈儒生,当有虽千万人吾往矣之气魄!手中之剑既是护道之剑,亦是杀伐之剑!杀尽天下奸邪,方能成就无上功业,方能证得外王大道!这,才是我儒门真正的风骨!”
这一番话振聋发聩。
陆怀舟当场便道心失守,面色惨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最终他对着景昭宁深深一揖,黯然走下了论道台。
大败而归。
从那以后,他在景昭宁面前就再也抬不起头来。
倒不是说他认为自己的道错了,而是他承认,在知行合一这一点上,自己确实远不如这位小师妹来得纯粹和坚定。
“唉,往事休提,往事休提。”陆怀舟端起茶杯,猛灌了一口,似乎想用茶水冲淡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颜夫子摇了摇头,也不再取笑他,只是脸上的忧色又重了几分。
“以小师妹的性子,出了学宫后定会先去寻那魔宗妖人的晦气。”陆怀舟放下茶杯,也变得严肃起来。
“嗯。”颜夫子点了点头,“我已经用神念探查过了,那股九幽宗的气息虽然隐匿得极好,但终究是留下了蛛丝马迹,只是那气息是在人烟稠密的坊市,想要找到怕是不易。”
“但愿小师妹能有所发现吧。”陆怀舟叹道,“也省得她再把主意打到那个陈野身上。”
颜夫子闻言也沉默了。
他其实知道,景昭宁去找陈野只是时间问题。
毕竟就以她的性格,在查完魔宗之后,必然会去找陈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