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毁说(1/2)
第233章 毁说
冬寒料峭,寻梅望春。
宣室殿上,白云铜火炉的火力旺盛,参政议政王大臣和中外两朝公卿大夫、列侯亲贵、宗室大臣心思各异,多是火热,少是冰凉。
总攻的时间快到了。
太庙告罪、罪己诏,一顶“不孝无道”的帽子,牢牢地扣在陛下头上。
如果再出什么差错,陛下的在位时间就要到此为止了,要么退位,要么遭废。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
上君登基之后,前太子宫卿及清直之臣,自然水涨船高,反之,中朝官吏及酷烈之吏,仕途戛然而止。
总言之,这是天下臣民所盼望的,朝廷的“萝卜坑”就那么多,只有拔出萝卜带出泥,其他人才能填上。
哪怕普通百姓无缘入仕,但能看到曾经的朝廷高官倒台,为曾经的苦难生活负责,也能浮生一大白。
作为大殿中少数不高兴的存在,中朝官和酷吏,怎么都没有想到,朝局变化会这么快。
甚至不少人都在想,陛下退居甘泉离宫后,即便什么都不做,现在都不至于如此。
陛下怎么做的越多,就错的越多呢?
廷议在继续,坐在绣墩上的丞相公孙弘不紧不慢地开口,“又是一年新,去年国内土地开禁、百业归国、撤藩入汉……等政令的颁布,南越、西南夷、河西、代地几次大的战事,经年如此,今亦如此,我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上君禅精竭虑,宵衣旰食,做臣子的我们,苦点累点全都应该,近日里,朝廷又颁布了迁徙、清账等政令,丞相府听说了不少的牢骚,但是,我希望在座的,在列的诸位,理解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理解,这不是为了我们,更是为了后世的长治久安。”
说到这里,公孙弘顿了一下,转过身望着一片肃然的中外两朝王公大臣,正气浩然。
虽然知道丞相说的是实言,可是王公大臣们却难以认可,《礼记·坊记》:“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但是,先己后人,更符合人性。
大汉一直在改变“出身即终身”的现象,现今朝廷“四公”,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张汤,全都可以说起于微末,证明了个人的努力和选择可以打破出身的限制,然而,其中的艰难困苦令人闻之心酸。
在座的,在列的朝臣,哪个会希望、会忍心后世儿孙受这份苦?
不妨这样说,高皇帝时期,开国功臣集团想的便是,自己和儿孙的苦,从一入关就吃完了。
自家本可以累世的富贵,却被用以造福万民,朝臣的内心,难免有几分接受不了。
公孙弘知道垂首低眉的朝臣们在想什么,也不是多么在乎,说出这番话更像是提醒,如果公卿皆能以他所说行事治事,那就有可能安然退场,如果不能,即使是现在的太子宫卿,也会是上君将来要铲除的人和势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