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相见恨晚 再启战端(2/2)
“中国对阵中国台北。”
隨著抽籤结束,宴会正式开始。
前菜被料亭女伺们端上矮几,柏寒盯著面前晶莹剔透的鮭鱼籽茶碗蒸,像极了即將在棋盘上展开的腥风血雨。
旁边韩国队的韩尚勛三段正好侧身,两个少年的目光在蒸腾的热气中短暂相接,又迅速错开。
......
第二日,东京日本棋院。
初夏的晨风裹挟著微热,轻拂过庭院中那棵百年银杏。浓密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迎接这群年轻的棋士。
比赛被安排在棋院二楼进行,东道主日本队的柏寒等人被分配到“雁金“对局室,另一场对抗赛则在同层的“梧桐之间“同时展开。
六张棋桌整齐排列在宽敞的对局室內,考虑到外国棋手的习惯,组委会特意放弃了传统的和式对局布置,改用舒適的座椅。
角落里,摄像机的悬臂高高架起,镜头俯视著整个赛场。
棋手们已在各自的位置就座。这场代表著日韩三国新生代最高水平的较量,將在六盘对局后决出胜负。
主將台上,井山裕太挺直腰背,目光沉静地注视著棋盘,对面的朴廷桓神色如常。
井山裕太猜中了黑棋。
按照赛前抽籤规则,单数台次日本棋手执黑,双数则执白。
坐在第四台的柏寒与对面的韩尚勛相对而坐,仿佛在积蓄著全部力量。
每张棋桌旁,身著正装的记录员们正襟危坐。
柏寒看到本木克弥被安排在井山裕太对朴廷桓的主將台旁担任记录。
少年紧握铅笔,目光中难掩跃跃欲试的激动。
“现在开始检分。”
隨著裁判长工藤纪夫的宣布,选手们对棋子棋具逐一检验。
检分结束后,工藤裁判长用带著关西腔的日语缓缓宣读比赛规则,所有棋手都挺直了腰背认真聆听。
对抗赛每方持有时间为三小时,之后进入一分钟一步的读秒。
相较於韩国两小时的赛制,这样的安排显然更符合日本棋手的对局节奏。
九时三十分整,工藤纪夫九段宣布比赛开始。
隨著双方棋手整齐的鞠躬礼毕,棋盘上顿时风云骤起。
韩尚勛执黑以错小目开局,柏寒则以二连星从容应对。
黑棋第五手在左上角小飞掛角,柏寒以小飞稳健应对。
黑棋二线飞入角地,显然期待著白棋尖三三后顺势拆回上边。
柏寒沉思两分钟后,选择脱先保留变化,抢先在上边飞掛黑棋小目。
韩尚勛並未被白棋的掛角所动,而是果断在左上尖入三三,意图追究白棋。
柏寒再度置之不理,继续脱先在右下一间高掛黑棋小目。
黑棋三路托应对,白棋扳与黑棋退交换后,厚实粘住,黑棋拆一,双方在右下走成托退定式。
按照定式进程,白棋应该在右边拆三,但柏寒再次走出让对手意外的招法。
白棋並未按常规在右边拆边,而是转战右上二间逼住小目,待黑棋小尖交换后,才在右边拆二落子。
白棋的灵活招法让韩尚勛慢下节奏,思考几分钟后,黑棋在左边紧逼左上星位小飞的两颗白子,掀开本局第一波攻势。
研究室的巨型屏幕上,井山裕太与朴廷桓的主將战占据左三分之二画面,右侧轮播著其他五盘对局。
整个研究室仿佛被无形的界限分割成几个截然不同的区域。
每个代表团都聚集在两台辅助显示屏前,关注著自己棋手的表现。
韩国队所在的北侧,梁宰豪九段和金秀壮九段正与特意赶来的日本棋院柳时熏九段、金秀俊八段围成一圈,激烈的討论声中不时爆发出几声惊呼。
中国队区域则笼罩在普洱茶氤氳的热气中。
刘小光九段和张文东专注地在棋盘上推演著各种变化,华学明与谢依旻在一旁轻声交谈,时而指向棋盘某个局部。
台北队那边,王铭琬的到来,让他立刻称为研究的重心。
最热闹的当属日本队所在的榻榻米区,浓郁的茶香中,小林觉和高木祥一正襟危坐於棋盘两侧。
周围或坐或立著张栩、山下敬吾、安斋伸彰和富士田明彦等一眾棋手,將整个区域挤得水泄不通。
研究桌上,三盘棋同时展开著推演:除了主將战外,村川大介对阵李映九、柏寒对阵韩尚勛的对局也同样吸引著眾人的目光。
研究室里,山下敬吾和高木祥一正专注地研究著主將战的每一手棋。而在另一侧,小林觉和张栩的目光则紧锁在柏寒与韩尚勛的对局上。
面对黑棋的紧逼,柏寒选择了快速向中腹二间跳的瀟洒下法。黑棋在左边拆二后,白棋又从左下星位大飞逼住。
韩尚勛不甘示弱,从上方小尖,继续对三颗白子施加压力。
此刻,柏寒陷入了长考。
“小林老师,柏寒的布局节奏很快,右边的构思很合我的胃口。“
张栩笑著说道,显然对柏寒的招法颇为欣赏。
小林觉轻摇摺扇:“右边的构形確实不错,但左边这几颗子恐怕要面临苦战了。“
他的目光中透露著期待,想看看柏寒会如何应对左路的压力。
张栩仔细分析著局面:“如果单纯跳出,黑棋顺势应对的话,右上的白子压力会更大。“
小林觉点头赞同,张栩的判断十分准確,左侧白棋必须儘快简化局面,以免影响右上的形势。
这时,工作人员轻轻推门而入,將最新的棋谱递到小林觉手中。
小林觉眼睛一亮,“啪“地合上摺扇,在棋盘上摆出柏寒的最新应手——白棋点刺左侧黑棋的拆二。
“柏初段果然不会让黑棋如愿,这步点刺正是时机!”
张栩立即在棋盘上演示后续变化:“黑棋如果硬挡,白棋盖压左侧的变化明显有利。“
在一旁观战的富士田明彦突然开口:“张名人,黑棋应该会反击吧?”
小林觉饶有兴趣地转向他:“哦?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