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0009米!(1/2)
第588章 0.009米!
无处不在的梯形面和隱身细节设计。
外倾双垂尾的28.5度经过严格计算,看似普通无奇,却精巧自然,使得雷达反射波瓣面缩减,並抑制从机身末端接收和反射的雷达照射信號。
战机末端的二元矩形矢量喷管,则起到与f-22一样的隱身效果,极大程度消除雷达反射截面积和红外截面积。
仔细瀏览和构思第一页的z-1战机三视结构初始蓝图,周海看的有些心惊肉跳,严谨的计算数据,符合主流標准美学的总体隱身设计和细节隱身手段。
中庸?
大眾货?
就凭藉这份初始蓝图的气动设计,就可以碾压之前接触的f-35『闪电』,躋身世界尖端战机的序列,绝非一般人能够媲比的。
因为,光是想像大家都会,自我畅想未来的时候,轻鬆构思什么性能超级尖端的战斗机吊打f-22『猛禽』毫无问题。
畅想未来嘛,反正不犯法,大家互相吹逼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一旦涉及正儿八经的气动设计、机体结构、机翼类型、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理论数据和数学计算等等,99%的人都要抓瞎,满脸懵逼。
战机隱身理论基础是什么?
雷达反射波瓣面该如何消除?
红外辐射该如何抑制?
如何將细节梯形面运用的同时,与总体结构相补而不出现问题?
细节和总体两重结构整合运用的时候,该如何確保不会產生衝突?
机身气动布局会不会出现问题?
机体內部结构又该如何设计?
这些问题仅仅是新型四代机研製过程之中遇到的部分而已,还有各种各样数量多到令人头皮发麻的难题需要解决。
“我之前申请使用学校里的超级计算机,对z-1概念机的隱身设计散射面和机体结构进行模擬计算推演,总体没有大的缺陷,但细节方面的问题很多,毕竟关於四代机设计我还属於半吊子状態,如果继续学习並加以深入研究进行完善,初步估计z-1概念机达到预期设计性能指標。在面对vhf雷达的2米波长时,z-1的隱身能力並不理想,正向rcs估计为0.8平方米以上,准四代程度,l波段正向rcs约0.5平方米,隨著电磁威胁波源的长度越短,性能效果越好。”
左雪头枕於周海肩膀之上,说道:“s波段正向反射截面积缩减为0.08米,c波段缩减为0.05米,x波段rcs为0.009米,关於侧面和后侧的详细参数和基础性能参数指標在第一页背面,与我分析的f-22反射面积基本持平。”
没有什么是两人独处一室,倚著喜欢的男孩,一同观看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更加浪漫。
这种感觉,很美。
当然,极其专业的左雪,嘴中冒出的各种专业术语和名词在普通人听来,犹如天书。
超算模擬?
半吊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