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回程的谈话(1/2)
终於是结束了。
孟凡想著。这几个月里,孟凡除了跟著学习拍电影的以外,还经常和剧组的各个人员聊天。不管什么內容,什么都聊,一群人天南海北的侃大山,倒是让孟凡得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比如,剧组里有两个老家是姜西的,从他们嘴里,孟凡了解到不少以前的事情,经过孟凡的梳理,有些信息隱隱约约模模糊糊的可以跟孟凡准备写的下一步小说有所关联。
这不就巧了吗,正打瞌睡呢,就有人送枕头来了。
有了这部分经歷,孟凡可以大胆地写小说了,就算有人问也有了理由,从別人那里听说的事情,在进行加工得来的,毕竟是文学创作吗,通过一些消息进行合理的改编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除此之外,回去的路上,孟凡还从一个叫做杨崢的小同志的嘴里听到一个消息。这个小同志的家乡在冀省海边,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於海边土地性质问题,不能大规模种植粮食,所以杨崢他们的村子里的人和附近的村民一样,都是以海產品为主要食物的。
而且由於这个时期捕鱼方式落后,捕鱼规模跟前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海洋资源是很丰富的,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导致出现这样的问题。
由於保存方式的问题,除了醃製以外,由於人吃的有限,上面收购的有限,导致大量的海產品被废弃,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用海鲜餵养牲畜,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孟凡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是比较惊讶的,因为,这种信息他以真的没有看到过。
“你有没有联繫过村里,现在外面缺粮,你就没考虑过將村里的海產品弄到京城来?不说能换到多少粮食,单单说单位採购,就比如说你们八一厂,光用钱採购也可以给你们村子里带去不少好处啊?”
孟凡有些怀疑的问道,按理说,虽然现在发展经济不是主导地位,但是这种问题杨崢应该可以看出来啊?不说能给村子里带去多少好处,总比將海產品拿去餵鸡餵鸭白白浪费了要好啊?
“哪里没有想过,但是你也知道,这些东西,就算一直在海水里泡著也容易死掉,而且运输不是火车就是汽车,肯定得装箱子,而且长途跋涉,为了不亏本,只能大量购买。这样的话鱼就更容易死了,现在天气还算是热呢,道路还不好,还没等到京城呢,就得先臭一半儿。
以前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冬天的时候去海边的村子里转悠转悠,收一些海货去內地来卖。不过现在嘛,就算是有人也是带几条回家自己吃的,没有大批量的採购了。”
杨崢听了孟凡的话,嘆息道。
这倒是,虽然1938年,鹰酱冷王公司设计和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式运输制冷机组。但是一直到六七十年代,兔子才开始引进不带冷机没有製冷效果的保温车和冷藏车,至於兔子自己的冷藏车製造,那是80年代的事情了。
这个时期的兔子,基础建设还没有前世那么发达,限於道路交通还有车辆的影响,这些易变质的海產品还不能大量的保证供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