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2/2)
洛珞也不会想到,他给国人发出去最好用的人工智能,本来给大家方便工作和生活的,居然被用到了他的头上,探究他的八卦来了。
小梅的速度确实不让人失望,很快,识别结果就出来了。
抛开排在第一位的人物识别洛珞,网友抓紧往后看去。
人物2识别特征:白短发,特定角度的下颌线,深色西装……
ai“小梅”关联结果:置信度92%->陈光亮,材料科学专家,科学院院士……
关联依据:近五年公开发表论文作者照片、国家科技大会颁奖照片库匹配……
人物3识别特征:深色条纹西装袖口,佩戴的腕表型号,部分脸部轮廓……
ai“小梅”关联结果:置信度88%->赵永文,国家能源研究所所长……
关联依据:国家能源战略研讨会官方影像、学术期刊编委照片库……
人物4识别特征:站姿体态,后脑勺发型,西装剪裁风格……ai“小梅”关联结果:置信度85%->万明远,核聚变领域权威,east前负责人,科学院院士……。
关联依据:国际聚变能大会主题演讲录像、研究所官网团队合影……
……
“卧槽???真的假的?陈院士?赵所长?还有万院士?这阵容……”
“怪不得!我就说洛神这场合背景看着就透着股‘国之重器’的庄重感!原来真是‘院士天团’在见证!”
“我的天,洛神的订婚宴,嘉宾席坐镇的是这几位大佬?这排面……不愧是华国聚变之父的终身大事!”
“哈哈哈,不愧是洛神!连求婚现场都充满了硬核科技和顶级学术的气息!背景板都是院士起步!”
“从这些大佬都亲自到场就能看出洛神在科学界的地位啊!这是真·国士无双的待遇!”
就在网友们沉浸在“识破”嘉宾阵容的震惊和调侃中,#洛神求婚现场惊现院士团#的话题标签也悄然爬升,大家纷纷感叹这场订婚宴的“含金量”之高,背景人物之重磅,远远超出了普通娱乐圈或富豪圈的规格。
然而,这股关于“院士天团”的热议仅仅持续了不到十分钟,更大的风暴接踵而至——没等到晚上的新闻联播,下午四点半新华报的最新新闻便发了出来,详细介绍了今天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内容,也解答了网友们的疑惑,院士天团从何而来。
网友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刚刚“窥见”的,根本不是什么普通的订婚宴背景板,而是一场融合了科技荣誉颁奖、独一无二的“盘古勋章”授予、以及史无前例的“小行星命名”求婚仪式的殿堂级盛宴!那些只露了半张脸的院士们,正是这场足以载入史册的科学与浪漫双重盛典的重量级见证者!
标题十分醒目: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圆满落幕,洛珞教授荣获最高科学技术奖及特设盘古勋章”。
新闻稿洋洋洒洒,详细介绍了大会盛况:大会堂的庄严氛围、科技精英云集的场面,以及奖项背后的深远意义。
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网民来说,这只是一则例行公事的官方报道,起初只在财经和科技板块小范围传播。
毕竟没有几个普通人会关注这么高端的东西……除非这里面有个名字十分突兀。
是的,眼尖的网友很快被一个名字牢牢吸引——洛珞。
在微博、贴吧和论坛上,新闻刚发布几分钟,评论区就开始发酵。
“快看!洛神又上新闻了,这次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一位网友兴奋地留言。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啥?”
即便是新闻已经报道出来了,却依旧有人不明所以的问道,好在不知道可以查,网友们的动手能力还是很强的。
好信儿的网友,像刚被点燃的好奇猫,纷纷动手搜索起来。
他们不知道这个“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什么来头,只觉得名字拗口又官方,但洛珞的出现像磁石一样牵引着他们去探究。
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搜索栏里输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史”,不到十分钟,搜索结果就让他们屏住了呼吸。
百科、官方档案和科技博客的资料如潮水般涌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获奖者全是白发苍苍的泰斗,平均年龄超过70岁,从未有过60岁以下的得主。
它是中国科学界的“终身成就奖”,评审严苛如登天梯,需经多轮筛选和最高院的批准。
可洛珞呢?他才三十出头,别说打破了铁律,这简直就是刷新了认知!
网友们纷纷感叹着,看着新闻截图里洛珞西装革履、胸佩金质奖章的英姿,青春与荣耀的反差让人眩晕。
不过已经有眼见的网友看到照片后陷入了联想:
“这身衣服咋这么眼熟,好像刚在洛神微博上看到,卧槽,洛神不会这么牛在大会上求的婚吧。”
这未免也太离谱了。
但更大的震撼还在后头。
当“盘古勋章”的搜索词条跳出来时,网友们彻底懵了。
资料显示——无,这勋章是今年大会特设的,无先例、无评选规则,只授予了洛珞一人。
只有新华报上的官方描述寥寥数语,却重如千钧——“为表彰其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开天辟地之功”。
网友们挖得更深:从内部流出的只言片语暗示,这勋章可能是专为洛珞“量身打造”。
毕竟,他领导的盘古堆和伏羲堆项目,不仅点亮了长三角,还腰斩电价,引发全球能源转型,让华国断层式领先。
勋章的设计也呼应了他的成就——象征“创世”的盘古意象,融合核聚变元素,仿佛在说:这不是一个普通奖项,而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专为这位科学巨匠铸造。
震惊如野火燎原,从科技论坛烧到娱乐八卦区。
“#洛神盘古勋章#”瞬间压过订婚的热度冲上热搜榜首。
有人贴出历届获奖者名单,全是德高望重的院士,惊呼:“洛神这是把科学奖玩成了神话!”
还有人调侃:“这勋章怕不是用‘盘古堆’的边角料打的吧?”
但更多人陷入沉默的震撼——那个在斯德哥尔摩舞厅翩翩起舞的年轻人,竟在无声无息中,扛起了国运的重量。
微博上,一位网友的总结被疯狂转发:“先拿诺贝尔,再破最高奖纪录,最后收个定制勋章……洛神不是在领奖,是在改写历史。”
不过前面的消息固然震撼,但仍旧不及新华报紧随其后的这片文章来的热闹。
上条官方新闻发布没过十分钟,新华报便继续推送了一篇头条文章,虽然不是正式的新闻,但内容却更加引人注目。
《特讯:洛珞教授以星为聘,赠刘艺菲一颗永恒星辰》。
文章一出,瞬间点燃了整个互联网,仿佛一颗恒星在虚拟世界炸裂,光芒盖过了一切喧嚣。
文章以华科院的名义发布,全文不过千字,却字字珠玑。
开头便写道:
“今日,华科院正式宣布,经高层特批,国际永久编号第1061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刘艺菲星’,此举源于洛珞教授的转赠。”
文章娓娓道来背景:这颗小行星由ccd项目组于1997年发现,本计划以洛珞命名,表彰他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开天辟地之功”。
但洛珞在接到消息的后,向华科院提出转赠请求。
文章还详述了特批过程——华科院、科技部等部门起初以“不合规矩、无先例”为由拒绝,但考虑到洛珞以一己之力解决人类能源难题,最终在高层授意下破例通过。
结尾处,文章附上一张公证书照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官方印章旁,是10611号小行星的天文影像,下方赫然印着“liu yifei”的名字,配文强调: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由官方将行星命名权赠予艺术家,象征科学与爱情的完美交融。”
消息一出,网络世界顿时天翻地覆。
短短十分钟,#洛神送星求婚#的词条便又冲上微博热搜榜首,阅读量破亿,服务器几近崩溃。
洛珞和刘艺菲的相关消息几乎霸占了整个热搜榜,一时之间全网的其他新闻统统无人问津。
网友们疯狂转发文章,评论区如潮水般汹涌——“天啊!洛神不是刚拿了科技奖和盘古勋章吗?可那些算什么!这才是真正的浪漫!”
“送一颗星星?这比什么钻石、豪宅都奢侈一万倍!洛珞,你是从科幻小说里走出来的吧?”
“华科院亲自背书,小行星命名啊!国际公认的永恒荣誉,刘艺菲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吗?”
就连财经和科技板块的讨论区,也被这股热潮淹没。
此前,洛珞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特设盘古勋章的消息,本是当天的头条。
但此刻,所有荣耀统统“靠边站”——网友们的热情转向了更私密、更动人的故事。
相比于那些遥远的科技,浪漫的爱情无疑更加吸引他们的注意。
热搜榜上,#最高科技奖#和#盘古勋章#迅速跌出前十,取而代之的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和#星星为证#。
社交媒体上,段子手、粉丝、路人齐上阵。
有人给两人p图:洛珞站在伏羲堆前,手捧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模型,配文“聚变堆算什么?我造星星送你!”;有人翻出刘艺菲的旧采访,她曾笑谈“洛珞几乎不送给他”,如今网友回过头调侃:“人家直接送行星,还谈什么?”。
更多人在讨论求婚细节——“难怪洛神在宴会上突然求婚,原来早有‘星辰计划’!”
“这比万众瞩目下跪地浪漫多了,是独属于科学家的温柔:用宇宙级的礼物,许你一生一世。”
知乎上,一则高赞回答总结:“洛珞的求婚,是断层式领先的浪漫——华国聚变技术让世界追赶数十年,这份爱情也让凡人望尘莫及。”
一直到夜色降临,网络的风暴依旧未息。
那篇文章下,一条热评被顶至顶端:
“今天,我们赢了能源竞赛,洛神赢了爱情,当科学巨匠用星辰为聘,我们终于明白——这世上,真的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事了。”
这一刻,洛珞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洛神”,而是所有人心中的“浪漫之神”,他的求婚故事,如同那颗新命名的行星,在人类情感的天空中永恒闪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