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均田到户,民心归附(1/2)
太安四年,九月二十二日。
轰轰烈烈的均田,开始了。
在还没有经歷北齐、北周所谓的“均田”的祸害时,百姓对均田是喜大於忧的。
兴许不可置信的感觉更多一些,但很少有人因此感到恐惧。
北齐和北周的百姓,听到均田二字简直胆颤心惊,均下来的田还没见著,税就要收上去。
画饼就画饼,画完饼还要找人家要吃饼的钱,你搁谁都得怕。
冯珙此前无数部署,都是为了今天这一步。
剷除豪强地主也好,严惩贪官污吏也好,三长制也好,都是为了今天这一步——均田。
有了田,百姓的心才能安定,才能对这个地方產生真正的归属感。
有恆產者不一定有恆心,但是无恆產者一定无恆心。毕竟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旁人的,那这一草一木又与我有何关係呢?
农为邦本,本固邦寧,歷朝歷代,凡是有治政才能的君王,都一定会在田亩上做文章。
多少王朝的衰落,与土地兼併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有关,百姓是最朴实也是暴烈的。
忍气吞声是百姓的常態,但忍气吞声的前提是要让百姓活得下去。
但凡还有一口饭吃,百姓就不会反。偏偏有些人连一口饭都不愿意给他们留,那百姓就只能化身地狱的恶鬼,要来索命了。
青州百姓户数不多,又有了一大堆的閒置土地,除去冯珙早已规划出来的官田,剩下的土地统统都分与百姓。
均田之前,冯珙就將一个重要指令传达下去,就是这些田不允许流通!
邻长、里长以半年为期,定期检查人口数量变化。
家中有六十岁以上老人和七岁以上孩童的,按照每人五亩的標准分授良田,用来种植桑树,桑田可以继承。
有青壮的,则分二十亩良田,有妇女,则分十亩良田。
如果家中有牛,则可以再多分二十亩。
如果家中人口发生变化,在人口变化的第二年,就按照人口数量收回或者补加。
当第一户百姓在自己选出来的邻长的號召下,小心翼翼地走出家门,然后被带到分到良田中时,仍旧不敢相信这是真实的。
当他跪在田中哭泣时,一家又一家的百姓走出了房门。
越来越多的百姓分到了田。
虽然中间起了不少波折,但是最终都没有酿成什么大乱。
参与授田的百姓越来越多,从党长到里长再到邻长,一层一层的向下说明著授田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终於有活路了。
在被张淮之霍霍了以后,青州百姓终於迎来了他们的光明和希望。
青州百姓为刺史立下生祠者,不计其数。
冯珙在青州的威望如日中天。
在百姓分到田的那一刻,他们的心就属於冯珙了。
有了自己的田產的百姓,才能真正產生要守护这一片土地的想法。
冯珙引导著舆论,在百姓之中兴起一股思潮:如果刺史离开,刘宋打进来了,这些田產还会归自己所有吗?
所有人心中都有杆称。
不会的。
良田是属於贵族老爷的。
如果没有了刺史,这些田地都会被豪族地主和贵族老爷们收进自己怀里。
他们要重新过上没有土地的生活了。
这股思潮很快就掀起了滔天巨浪,愿意从军者一时间数不胜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