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故宫老墙和煤山鬼怪(1/2)
上
位於故宫北面的煤山,元代之前是荒郊野地,明末崇禎皇帝吊死於此。据传夜里如果有人看到一个身穿红袍的老者在煤山附近痛哭,转天宫里一定会有帝后驾崩,也曾有侍卫用火枪去打那老者,但是一瞬间就不见了,这即煤山鬼怪的传闻。
北京故宫建成至今六百年了,在午夜时分,常有巡夜队听到或见到一些根本不该存在的东西,令人毛髮奓起。比如在一处老墙下,看到一个宫女的幽灵,1992年的时候还有人拍到过模糊不清的照片。因为深宫大院,从风水上讲是聚气之所,是磁场很强的地方,在阴雨雷电或满月时,有可能记录下人的影像。这段信號在很多年以后,就变成了反覆出现的幽灵。
这篇虽然名为“故宫老墙和煤山鬼怪”,但我想说的故事,不是这些荒诞无稽的传闻。我有位亲戚,论辈分我要称呼他一声二舅,其实是辈分低、岁数大。他年轻时有点儿文化,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当过四野某首长的警卫员,战爭年代因敌机轰炸负过重伤,现在七十多岁了,身子骨仍然很结实,只是肺部至今还有弹片没取出来,阴天下雨便会感到喘不上气。他给我讲过很多在故宫中亲歷的奇闻逸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首长照顾我二舅身上有伤,给他安排了一份比较清閒的工作,转业到故宫保卫处。当时的故宫荒废了好几十年没人居住,也不对外开放,工作相对轻鬆。没过几年,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决定对故宫进行整理。周总理亲自批示,由保卫处和管理处抽调人员,分成若干个工作组,到故宫各处勘察,每一个角落都不能遗漏,並將情况记录上报。比如某处大殿是损毁了还是坍塌了、杂草多高、从里到外有什么物品、分別是哪样哪样,事无巨细,全部要详细记录备案,然后由上级调派人手进行翻修整理。这个工作断断续续,一直进行了两年多,光是从故宫里清除出来的堆积了上百年的垃圾,就有好几十万立方米。二舅所说的那些事,主要发生在此期间。
20世纪50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战爭的硝烟尚未散尽,国內还有很多特务活动,按照规定,故宫保卫处和夜巡队也要配枪。二舅所在的工作组只有几个人,只有他一个人挎著把手枪,每天带上乾粮、水壶、笔记本、照相机、图纸等用品。带上乾粮是因为故宫实在太大了,吃饭往返耽误时间,所以在挎包里塞上俩馒头,累了饿了坐下来就著凉水啃几口充飢。他们早出晚归,在寂静空旷的深宫大殿中一走就是一天。
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始建於明朝永乐年间,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四周的宫墙约有三千五百米长,墙外环绕著宽五十二米的筒子河。相传故宫里总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房屋,差半间是一万。那时候也没游客,只有工作组这几个人,站在宏伟无比的太和殿前,抬头仰望苍天,会有种与世隔绝的恍惚感。
这么大的故宫,要把每一处角落都走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时候的人们特別吃苦耐劳,既然组织上这么安排,埋头干就是了。最先进行勘察的是午门。穿过天安门和端门,一直往里走,就是故宫的正门——午门,以往说书的经常说“推出午门斩首”,就是指这道门了。高大的红色宫墙,城墩当中辟有三个门洞,左右各有一处掖门,俗称“三明五暗”,由於年久失修,墙皮脱落的情况很严重,墙头和城门楼子上都长出野草了。
午门这样颓败萧条的情形,在整个故宫里情况还算比较好的,毕竟一般有人来都从这儿进,那些常年闭锁的偏僻区域,情况还要差,野草长得比人都高,走进去连下脚的地方都找不著。二舅刚到故宫时,还以为午门前这片空地,真是古代处决犯人的法场,特意多看了看。后来听工作组里的专家说,戏文评书里的“推出午门斩首”这种情节,完全是胡编的,推出午门也许没问题,但是砍头不可能在午门前。明朝处决死囚在西四牌楼,清朝的法场设在菜市口。那时每到秋后开刀问斩之际,差役们就把犯人押出宣武门,经过断魂桥和迷市这两个地方,送到菜市口行刑。当地菜摊集中,所以叫菜市街,街前的路口叫菜市口。那地方闹鬼的传说最多,留著以后单独说。
还是说这座午门,为什么叫午门?凡是地名没有不带讲儿的,午门也有讲儿。整个紫禁城的布局东南西北非常工整,坐北朝南处在子午线上,如果用子丑寅卯十二时辰象徵方位,子在正北,午在正南,午门就是故宫的南门。“南”字音同“难”,不吉利,旧时避讳。您看南北两方打仗,不单是中国,越南、朝鲜包括美国,凡是南北相爭,北在上南在下,论形势是以上制下、以北压南,南边从来就没贏过。以前的朝廷最忌讳这个,故此称南门为午门。
这是二舅听工作组里的老同志讲的。那几年二舅在工作组里,也真跟著学了不少东西,又请教人家这故宫为什么又叫紫禁城,这里面有讲儿没有?老同志说怎么没有呢,凡是地名都有讲儿。紫禁城是人王住的地方,人王就是世间的帝王,號称真龙天子,是天帝的儿子。皇宫要仿著玉帝的天宫建造,天宫也称紫宫,因为紫微星居於天地中央,皇宫属於戒备森严的禁地,所以就叫紫禁城了。只是人王的宫殿规模不敢超过天宫,传说天宫里不多不少是整整一万个房间,故宫里就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这是为了比天上少半间。实际上宫里究竟有多少房间,这么多年来从没有人数得清楚,只知道大致是八九千这个数目,就像没人知道紫禁城总共有多少条龙。故宫里这种解不开的谜团实在太多了,没法儿一一细说。
二舅所在的工作组,初期勘察的区域在前廷西侧,进了午门往左走,隔著一道宫墙便是武英殿。那一带建筑比较少,深邃又空旷。如今故宫对外开放可以参观的,仅是一小部分,很大部分仍常年闭锁,这座武英殿就属於其中之一。
工作组刚进去的时候,这片宫殿里野草齐腰长,宫殿里有大群大群的乌鸦棲息。每天黄昏日落之际,成群结队的乌鸦就往武英殿飞,群鸦铺天盖地,看起来犹如乌云压顶,数目多得嚇人,此起彼伏的叫声杂乱淒凉。这些乌鸦很多年来没人敢打,因为老百姓都说这是玉皇大帝的黑鸦兵。
群鸦白天飞往南城觅食,傍晚飞回故宫武英殿附近,墙头房檐都是乌鸦落脚的地方,由於这片宫苑很多年没人进来过了,所以乌鸦都不怕人。相传故宫里的乌鸦群几百年前就有,只不过数量很少,並没有眼下这么多。乾隆时的名臣刘罗锅,曾就这些乌鸦做过一首打油诗:“一只两只三四只,五六七八九十只;食尽君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藉此抨击朝廷里那些碌碌无为的庸臣。当然也有人说诗里写的是麻雀,实际上是指乌鸦。前清的皇帝常下旨给群鸦投米,因为古书上有“乌鸦反哺”的典故,皇上认为乌鸦孝顺,百善孝当先,理应赏赐,主要是为了给臣工百姓们做个样子,显示皇上尊崇孝道。
工作组的几个人忙到中午,坐在武英殿前的石阶上啃馒头喝水,就看见墙根背阴处落著一只老乌鸦,满身羽毛鋥亮,个头大得出奇。这个时间武英殿附近的乌鸦不多,大部分都出去觅食了,工作组一开始没拿这只巨鸦当回事,想不到故宫里的大乌鸦真有灵性。
工作组里有个女的叫小陈,她把剩下的一小块馒头扔给老乌鸦,巨鸦衔起来就吞了。午饭后工作组到武英殿前察看,武英殿前面是武英门,整座大殿朱红色的高墙,琉璃瓦铺顶,地面上满是蓬蒿野草。明末清初闯王李自成进北京,在这武英殿里登基称帝,但很快就被清朝八旗铁甲逼得逃出京城,李自成兵败身亡。有这段歷史的存在,给本就荒废的宫殿蒙上了一层更悲凉的色彩。工作组拨开野草正要往前走,忽听刚才那只老鸦高声鸣叫,振翅在眾人头顶盘旋,有人就说:“这乌鸦真討厌,给了它一口吃的便纠缠不休。”一边骂一边往前走,那只大乌鸦竟飞下来啄人,怎么驱赶也不肯离开。
组里的那位老同志觉得乌鸦这举动有些反常,好像是在告诉这几个人別往野草深处走,难道前面有什么危险?
大伙儿心里画了个问號,抬眼往前看,荒草深处有几口带著兽头的大铜缸,那都是宫里积水防火用的器物,几乎每座大殿前都有。这时就听草丛里窸窸窣窣一阵响动,有东西在乱草深处快速移动,“嗖”的一下躥出一个谁都不认识的怪物。
中
从草窝子里躥出来的这个活物,足有一尺多长,身上疙里疙瘩,糙皮的顏色和枯树叶一样,长著四肢和尾巴,脑袋又扁又圆,眼珠子跟舌头都是血红的,样子很凶恶,从眾人眼皮子底下躥过去,落到武英殿石阶前的野草丛中,眾人再想找就找不著了。要不是那只老乌鸦在头顶干扰,二舅这几个人往前多走两步,非让这东西给咬著不可。
以前有种传闻,说故宫里有种怪物,好多人见过,但始终没能逮到。关於这怪物的样子,眾说纷紜,没有个准谱儿。相传是宫殿檐脊上镇邪的神兽,年头多了有了灵性,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四处活动,当然这属於迷信传说了,不过故宫里確实有怪物。二舅当年在保卫处做夜巡队,不止一次亲眼见过,但那天在野草丛生、荒废破败的武英殿前躥出来的东西,还是头一次看见。
工作组里的老同志姓贾,二舅称呼他为“贾不懂”。贾不懂就是真懂,故宫里的事很少有他不知道的,对这地方一砖一瓦的歷史掌故无不通晓,比如宫殿屋脊滴水檐上雕著的神兽,各有各的名,各有各的讲儿,每一样贾不懂同志都能给你说出来。但从草丛里躥出来的这个东西,连老贾同志都不认识,也许是他走在后面根本没看清楚。
一开始以为是某种怪蛇,可蛇没有腿,后来查过不少旧档案,以前皇宫里养过不少动物,御园里有的是珍奇异兽,还有养在地窨子里的守宫。守宫也是剧毒之物,养在深宫中餵以秘药,等到长大了便钉在瓦上拿炭火烤透,然后碾成碎末,做成守宫砂给嬪妃、宫女点到臂上。从此嬪妃、宫女臂上便多了一个红玉似的血痕,处女一破了身,这守宫砂就会立即消退,通过此法防止有人做出秽乱宫闈的事情。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之后,紫禁城里养的守宫也没人餵了,逃得四处都是。这东西性喜阴凉,武英殿前的大铜缸存积了上百年雨水,那水都是黑绿色的,散发著腐臭,周围长满了厚厚绿苔,底下的岩缝里阴凉潮湿,守宫最喜欢钻到这种地方,大概有不少乌鸦被它咬死了。別看乌鸦不招人喜欢,但这种鸟类的逻辑性特別强,很有灵性,那老乌鸦必定知道草丛里有守宫,这才阻止人们接近。
当然这仅仅是猜测,因为没能逮到在武英殿附近出没的怪物,所以说不清它到底是什么。其实不仅是这个,20世纪50年代故宫里的活物很多,黄鼬、野猫、野鼠、蝙蝠之类最为普遍,由於荒废了好几十年,蝎子、蜈蚣、长虫这些毒物也有。工作组从那次后就吸取了教训,再到荒草没膝的偏僻所在行走,一定要提前打好绑腿,起码也得把裤管扎住,以免有蛇钻进去把人咬伤。
在对故宫的彻底清整中,工作组根据线索找到了一间储藏珍宝的密室,地点在乾清宫。这是有个老太监,解放后为了立功,把密室的事报给了人民政府,据说这地方连溥仪都不知道。乾清宫里的结构十分复杂,以前是皇帝的寢宫,设有暖阁九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屋子都有三张床,总计二十七张床,为的是让皇上换著地方睡觉,以防被人暗害,但明朝的一些宫廷命案,都是发生於此。乾清宫暖阁下有防火的夹壁墙,密室就藏在墙里,从里面取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被命名为金髮塔。纯金的一座小宝塔,四尺多高,塔身嵌满了宝石,工艺精湛绝伦。塔里放著一些头髮,那是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的头髮,清朝皇帝篤信密宗,所以有这样的习俗,堪称稀世珍宝。
另外还有两件骨器,就是拿人骨做的法器,是什么人的遗骨还考证不出。野史中有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咸丰年间,有髮匪作乱,就是太平天国起义,也是清朝歷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鼎盛时派兵北伐,北伐的两个统帅是林凤祥和李开芳。太平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打到天津的时候被天津知县谢子澄组织民团伏击,太平军损失惨重。这时僧格林沁指挥的蒙古马队又赶来夹击,北上的太平军全军覆没,林凤祥和李开芳分別受伤被俘,首先被擒的是李开芳。初时清军跟太平军作战没贏过,头一次大获全胜,还捉到了贼首,铁帽子王僧格林沁为了在皇上面前请功,把林凤祥装在囚车里,由大队官军押解到北京城献俘。皇上带著文武大臣,亲自在午门城楼子上观看俘虏。京城的老百姓也爭相来看热闹,挤成了人山人海,要看这太平军里的大人物到底是不是三头六臂,一看虽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倒也真是一条好汉。林凤祥被押送菜市口凌迟处死,身受千刀万剐,自始至终神色如常。他死后,齶骨被喇嘛做成了一个酒碗,上面雕刻著密宗的真言咒语,据说可以辟邪。后来太平天国遭到彻底镇压,天王洪秀全有个妹子叫洪宣娇,南京被清军攻陷之际,洪宣娇死於乱军之中。她的尸体被清军找出来,扒皮取骨,遗骨也被做成了一件法器。按野史笔记里的描述,这两件东西收藏在皇宫大內,可谁都没见过,而且这也不是信史,只是作为传说顺便一提。但乾清宫密室里发现的珍宝中,確实有两件密宗骨器,来歷无法考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