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降维打击(2/2)
商队不发一矢,不派一兵一卒,却能断绝他们的生路。
这是另一个层面上的降维打击,威力不比军威小。
既然部族已经无法保住,不如趁著还在的时候,卖个好价钱。
直接把羈縻的权力送出去,安安心心在定难军中谋个出路,前途不一定比在这里小。
广源堂商队,有定难军这么大的武力背景,在西域依然经常被人袭击,就是这个原因。
他们把西域很多原本的势力,逼得无路可走了。
以一个庞大政权的实力为后盾,组建起来的大商队,对西域那些靠经商为主的小政权和家族来说,就是最可怕的存在。
广源堂商队,会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生產关係的改变,比兵马和战爭,更容易摧毁一个地区的生態。
陈绍的兵马在中原攻城略地的时候,他的商队,也在西域攻城略地,只不过方式方法不同。
商队的野蛮生长,甚至曾经一度让广源堂名义上的最高官员王寅都害怕,不得不要求陈绍主动削减商队的权力。
拿掉了护商队的调动权,但是这种趋势,已经形成了。
陈绍自己也觉得很新奇,不知道这股势力,最终会在西域带来什么样的变革。
——
回府的路上,陈绍不禁又想起萧氏来。
陈绍有很多女人,但是唯独这个萧氏,给他的感觉不是自己的女人,而是合作伙伴
就连上床,都更像是互相需要,说起来她真是个美妙的床搭子。
自己剥夺了她对护商队的调动权,只给了她五百人,用以限制她的野心。
她还是利用自己的才华,在西北闯出了一片天。
听说上次攻城,她带著面纱亲自擂鼓
西北是自己龙兴之地,说起来也好久没回去了。
陈绍又觉得,或许西平府的官员,要时常和汴梁、河东这里互相调换。
免得一个群体主政时间太长,形成了自己的利益团体,这几年的时间没什么事,但是时间长了,就不一定了。
防患於未然,永远是最好的手段。
在自己回不去的这段时间里,最迟今年,就要实行一次调换。
陈绍不知道西北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西域会不会出现一种另类的繁华,但是这个地盘,他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如今镇守西北的吴阶,其实不光是带兵打仗能力出色,也有很强的治理能力。
歷史上他在蜀地期间裁汰冗官,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產,减轻百姓负担。
和陈绍如今的作为,有很多相似之处。
吴阶守蜀的时候,招抚因战乱流离的关中、河南流民,分配荒地耕种,发放种子与农具;
修復州县学宫,延聘儒士讲学,恢復科举考试,稳定社会人心;
以武止戈,以农养战!
提拔他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脑子里想著这些事,赶路就格外地快,陈绍一抬眼就到了府门口。
大虎牵著他的马去马厩,陈绍漫步回到宅子。
他这里思绪万千,都是些这段时间不曾思考之事,一时也没有什么头绪。
乾脆早早用完晚膳就上床,也没心思找人来侍寢。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著明日召集大家集思广益。
虽然脑子里想的很纷杂,但是一夜过去,陈绍睡得倒是不错。
起床之后,又是精神满满,陈绍刚想去衙署议事,走到王府门口就见没藏庞哥站在那里。
见陈绍出来,他献宝似地上前,笑著说道:“大王,工院那边传来消息,说是造出来一门炮,要大王前去瞧瞧。”
这下陈绍还真来了兴趣,带著亲卫们来到工院,一大群人早早就在门口等候。
如今的工院,可谓是集齐了宋、夏、辽三国工匠,人才济济。
而且別看三国都很重视兵刃的开发,火药的研究,但是给匠人们的待遇確实不高。
或许在这个时候的人看来,待遇还是可以的,但是陈绍觉得不算什么。
陈绍不知道的是,大宋的匠人,其实过得比元、明时候要好。
后世大明,在各地有很多匠户,隶属於工部,制度承袭於元朝。
匠户在洪武末年人数就达到了十五万户,他们和军户一样,不能脱籍、形同奴隶,免费为朝廷服役,官府只给予口粮和盐,且不免除其徭役和田税。
即使有新的发明或者改进,奖励也十分微薄。
一来到工院,看到中间那个大傢伙,陈绍就有些失望。
太细长了
没等匠人们介绍,陈绍自己就围著它转了一圈,仔细打量了一番。
这炮身的暗金色,倒是看著就很有感觉,颇有一种贵气。
这东西用的是木质炮架搭配绳索固定,怎么看怎么像投石机。
炮管长度约两米,內径却只有10厘米左右。
在炮管与炮架连接处涂抹著透明的东西,应该是的树脂防止漏气,这倒是个很好的创意。
眼见陈绍抬起头来,匠人们都紧张地看著他。
陈绍这才想起来,如今是创造阶段,不能用自己前世的眼光,来要求此时的火炮。
创造阶段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不错不错,瞧著像模像样的,试试威力吧。”
一群人后退到不远处,有工院的匠人上前,点燃了火绳。
等了许久之后,才看到一阵白烟腾起,並且伴隨一声巨响。
陈绍率先带头叫好,问道:“炮管是用的铸铁么?”
“回大王,是青铜。”
陈绍微微皱眉,难怪顏值这么高,原来是奢侈品。
青铜成本高昂,难以大规模生產。
“先用青铜试造,慢慢地研究用铁才是正道。”陈绍说道:“否则谁用得起这玩意。”
火炮造出来,可不是用来玩的奇技淫巧,真的发挥作用的话,是要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上。
一门两门的,也没啥用处。
工院干办们连连点头,记在心里。
这一趟陈绍来时很激动,但实际上很失望,不过他完全没有表现出一点来。
而是满脸笑容,鼓励工院的干办们,並提出要重赏。
人群中有一个匠人,高声道:“大王给这炮赐名吧!”
没藏庞哥多灵啊,他虽然啥功劳没有,但却不甘寂寞,大声道:“就叫代王炮如何?”
陈绍笑著摆手,道:“你们继续努力,谁先造出好的炮管来,威力能像样的时候,就用谁的名字,来给这炮命名!”(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