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升仙仪式完毕(2/2)
所以,他被很多人奉为祖师。
对於紫阳真人,张怀义也是很推崇的,谈话时丝毫不吝嗇讚美之言。
但无根生说起他,却颇为鄙夷,认为他好为人师,只传手段,不管所传之人心性如何,而且,丝毫不管所传手段会带来多大的乱子。
当时,他问了一句,什么乱子,无根生却迴避了他这个问题,而是扯到了全性的身上。
说全性之所以如此遭人恨,就是因为有术无道,张伯端的方法,无疑会製造出很多全性。
虽然这个话题的衔接很合理,但他是一个非常善於抓细节的人,他从无根生的一些微表情上,察觉到了一丝异样。
当时,他並没有把这点异样放在心上。
但现在回忆起来,他却是琢磨出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如果没有接触过,对於传说中的人物,哪怕是理念不合,也不应该有这种反应才对。
他得出结论,碧莲很有可能和紫阳真人有些关係。
不知是否可以通过碧莲,得到仙人之法?
如此一想,碧莲身上能挖掘的东西又更多了些。
“你在想什么?”张之维看张怀义在发呆,“仪式就要开始了。”
“我……”张怀义回过神来,“我在想武当门长成道飞升的事。”
张之维不疑有他,飞升对於一个道士来说,確实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
升仙仪式开始。
一般来说,升仙仪式的第一步是迎仙蜕。
这適用於那些真正仙逝的道长,而武当门长是白日飞升,自然没有仙蜕留下。
不过,武当贴心的为孙门长弄了一个泥塑作为仙蜕。
弟子们小心翼翼的將泥塑移至殿前木榻上,榻前悬掛著绘有“云鹤图”的幔帐,这是取“鹤鸣九嗥,仙人驾云”之意。
法坛设在金殿的真武殿前,后方中央,供奉著武当主神真武大帝,两侧分別列著北斗七星,南斗六司的神位。
眾神像肃穆垂视,黄幡朱表,在微风中轻扬,其上符籙流转著神秘的光华。
案上摆著香炉,烛台,清水,鲜果,以及一份用硃砂写的章表,这是即將呈现给法脉里的祖师爷的文书,里面详细记载了孙门长的一生,祈请法脉接纳。
紧接著,天师张静清作为仪式主持者来到场中,他换上了绣有八卦图案的法衣,手持浮尘,神情肃穆。
负责仪式仪轨的武当道士们,也都换上了正式的法衣。
隨后铜钟震响,一共响了七次,这是道教中应北斗之数的吉时,象徵著“引阳气,通天道”。
紧接著便是“设坛焚香”,天师手持三炷香,缓步绕坛一周,口中念诵:“香通三界,烟达九天,恭请仙真,见证升迁!”
天师把香插入鼎中,身后的武当道眾齐声诵念《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
经文声很清晰,迴荡在殿宇间,法铃清振,钟磬和鸣,眾道侣应声持诵,声浪层迭,直上重霄。
这是对道的称颂,也是为羽化者的引路。
场下观礼的人也都不发出任何声响,全都一脸的肃穆。
《道德经》念诵完,玄天皂幡猎猎作响,天师张静清开始做法,他足踏禹步,依次点过脚下青砖刻就的北斗七星图。
手拿帝钟,开始振响,每振九响,便有二十四名经师接诵《三官北斗经》。
当经文念完,钟磬鐃鈸齐鸣,南岩宫的悬崖间,竟传来空谷回音,颇为神异。
观礼的眾人,对这一幕非常好奇。
负责接待的武当道士告诉眾人,这是真武座下龟蛇二將在应和。
“真有那么玄乎?”吕慈小声问。
张之维没理会他。
张怀义小声回应:“严肃场合,不要说话。”
吕慈立刻紧闭嘴巴,之所以如此,倒不是他听张怀义的话,而是张之维的態度。
诵经完,便是上章表。
张静清取出早已备好的章表,这章表以黄麻纸书写,字跡工整,內容包括飞升者的生平、修行功绩等等。
他將章表折迭成特定形状,放入香炉旁的“表筒”,隨后举起表筒,面朝真武大帝神像躬身:
“今有弟子孙某,修满功成,羽化登仙,谨具章表。”
话音落,一名小道童接过张静清手里的表筒,並捧至殿外的焚表炉,点火焚烧。
道教认为,纸灰隨烟升起,便能將讯息传至天庭,完成通报,龙虎山授籙仪式,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授与弟子法籙。
表筒焚烧,数十名道眾同演太极起势,衣袂翻飞如群鹤振翅。
青烟携表文升腾处,恰与天柱峰顶繚绕的“武当迭翠”云海相接。
观礼的眾人静静的看著这一幕,心里暗嘆,如此多的弟子,武当不愧是玄门大派。
一些像青竹苑之类的小道统,一个门派所有人加起来也不足十人。
表筒焚烧乾净,青烟消失,道眾们的太极也停下了,接下来,便是“瞻礼仙蜕”。
张静清一声令下,弟子们抬著安放神像的木榻,缓缓绕法坛一周,道眾依次上前,以手抚心,躬身行礼。
道眾们行完礼,就该是场下观礼的眾人上前行礼了,眾人依照门派的先后顺序,依次上前给孙门长的泥塑行礼。
这个过程中,红脸老道站在一旁,看著这一幕,眼神中多是崇敬与欣慰,轻声感嘆:“终得圆满,师弟,可喜可贺啊。”
行礼完毕,便是最后的送仙驾了。
张静清手持拂尘,挥动三次,朗声道:“尘缘已了,仙路已开,愿君乘云,早归蓬莱。”
道眾隨声附和,同时敲响殿外的云板,三声轻响,象徵“仙驾”已启程。
紧接著,弟子们抬著孙门长的泥塑像,置於整块武当青石凿成的玄武龕中。
石龕形如巨卵,外刻龟甲纹路,內壁以硃砂绘二十八宿图。
八名道士肩扛石龕,在眾人的注视之下,走下天柱峰,登临太子岩,安置处正对五老峰天然玄武石像。
这个地方,是永乐帝敕建道场时钦定的“藏真仙穴”,这里还有很多“仙蜕”,但和孙门长的泥塑不一样,大多是肉身一。
那些应该就是真正仙逝的武当道长,他们埋葬在这里,天地为棺,日月为烛。
这便是道教对“仙去”的独特纪念,一场属於修行者的、与道同行的“庆典”。(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