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父与子,第二篇日记(2/2)
一天竟碰到两次被儿子需要,盛自华脸上明显有了兴致:“先说说你现在的想法?”
“想去大城市。”盛年照实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有选择,35岁前不进体制。”
闻言,盛自华並不含蓄:“家里现在条件就这样,在丰塘上班也难免被摔摔打打。”
“去大城市上个大学,再闯个几年,是好的。”
盛年默默点头,这方面他从小耳濡目染算是有所体会,父母毕竟没进公务序列。
稍作斟酌,老盛给出自己的建议:“我个人的建议是选京城的学校。”
“当然,现在京城知名高校在我省的招生门槛都比较高,你现在的成绩还需要加把劲。”
汪梅从旁接过话头:“如果你认同你爸的意见,就要自己列一份计划。”
盛年当即应声:“知道的。”
有了初步想法,盛年也没多囉嗦,洗漱完后直接躺床上睡觉。
次日一早,盛年起床后稍作收拾坐到餐桌旁,掏出兜里的手机,解锁后看到备忘录上有红点。
接著他输入昨天就已特地给备忘录设置的独立密码再次解锁,然后看到了內容——
“今日无事。”
“老规矩——我,盛年,男,现年35.5岁,已婚未育。”
“创业至今愈发感觉选择大於努力,比如可以为了梦想创业,但不能只有梦想而不图挣钱……”
“比如很简单的创业城市选择上十分容易犯错,分明独角兽企业榜等清晰表明了趋势……”
“判断依据真他妈简单,各地有的政策、定位和支持都来自京城……”
“要是现在18,肯定不玻璃心,去復读上京城高校,入校就利用学校创业平台创业,也不至於一再拖累家里影响到了妹妹……”
依旧是在盛年滑到末尾並鬆开手指后內容消失……智能得令人心安。
但最后的內容让盛年很不安,拖累家里还影响妹妹盛书禾这点,比粉碎性骨折更让他焦虑。
虽然父母都不是基层员工,汪梅在国网薪资更高些,家里现在一年能收入三四十,但顶多小康水准。
不难判断出,家庭的经济优势不突出,出点问题別不是小麻杆儿都得跟著省吃俭用。
越想越急,盛年赶紧猛咬牙止住思路:“稳住別乱!”
他现在的主业只能是提高成绩,可以考虑副业,但不能急。
事缓则圆。
接著他继续梳理其余信息。
盛年对京城的印象来自赵处名言……“处长算个屁呀。在bj啊,一板砖下去,能砸倒一大片处长。”
以及,他其实觉得老盛昨晚给的建议核心是希望他走体制路线,京城政治氛围浓郁嘛。
但现在似乎创业氛围也很拔尖。
稍加思考,他索性针对性搜索,得到了结果——
近年来京城的独角兽企业(10亿美元估值以上)数量始终遥遥领先,占比一直保持在20%左右。
虽然北上广深杭等地的巨头企业各有千秋,但近年来京城新创企业的估值/市值却可一地比全国。
京城有更多估值/市值可观的新创大企,如字节、小米、美团、快手等。
总结,京城创业出头率反而是最高的。
边嗦粉边思考,末了,盛年心道:“不管怎么说,先努力去京城长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