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秦淮的家底(二)(2/2)
“皮匠坊是刚计划建立的,目前还在筹备当中,主要工作是皮质材料製作,包括革甲、身甲、
披膊、鞍、丝线、水囊、粮袋、行军靴等辅助用品。”
杨潜本来想说一下皮匠坊缺少专业人才的困难,但是看其他人都没有跟秦淮说困难,他也就准备自己消化掉。
有问题,不要直接跟领导匯报索要解决办法,至少要带著对问题的思考或者解决方案再去找领导。
很多时候,领导存在的作用並不是帮你解决问题,而是对你提供的解决方案背书负责。
“找两个好师傅,从这些流民里挑些心灵手巧的妇孺,儘快教会她们,让他们不要保留,教会之后便能以军籍换匠籍,免除匠籍之苦。”
秦淮现在已经有军队了,所谓的匠籍问题再也限制不了他,他能够以此为激励,让这些匠人把自己的看家本领都拿出来,为他所用。
秦淮早就猜到皮匠坊在这一点上有困难,提前就把法子给想出来了。
什么是好领导?这就是。
接下来轮到了李玖,他磕磕绊绊把自己的情况讲了一下,主要就是正在扩建另一座更大的砖窑,而且完全採用了秦淮的方案,改用马蹄型式窑洞,同时增加煤脱焦的燃气管道,有效减少煤炭的消耗。
同时还在研製更接近现代红砖尺寸的小型砖,既然黏土质量问题已经解决,想来小型砖也有希望烧製成功了,这同样可以减少煤炭的消耗,加快產砖的效率,由7天出一炉提高到3天出一炉。
轮到李严了,也是最后一个匯报的人。
“秦县令,就如刚刚所议,军镇初期以50人班底为核心训练,共设置两个校尉,每十人设置一名火长,具体人选,等我跟三正训练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俩一同擬出一个名单,由你定夺。”
大关军镇能不能建成,李严的抱负能不能实现,关键不在他,而在秦淮。
这一点,李严很清楚。
所以他在匯报的时候,也是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学著邱大伟的样子,把最终的人事拍板权交给了秦淮。
秦淮对此並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对於军队建设,他有自已的想法,从发枪研製出来以后,虽然现在製造的速度还没跟上来,
但是早晚会装备到这些人的手里,那么必然带来战爭形態和土兵训练方法甚至是选人用人上的重大改变。
说是对战爭形態的彻底重构都不为过。
比如冷兵器,势必会从主武器变成辅助性武器。
比如传统骑兵衝锋的战术,面对三段式的燧发枪击发战术,威力將大打折扣。
再比如,原先一个士兵需要训练一年才能形成有效的战力,以燧发枪攻击为主之后,三个月的训练,足以让什么都不会的士兵衝上战场,並產生巨大的杀伤力。
这还只是对战爭形態的改变,甚至对整个社会阶层也有著深远的影响。
现在藩镇割据之下,比如河北三镇,早已经形成了士族武士阶层,平民在当兵上跟这些人存在巨大差距,可是一旦发枪大规模应用,平民的战爭价值將得到巨量的挖掘和增长,势必会瓦解现在的士族阶层。
小小的一桿枪,对整个唐王朝的影响,將是深远且不可逆的,会波及到包括秦淮在內的每一个人。
这,也是秦淮最重要的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