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大乾资源划分(1/2)
第82章 大乾资源划分
对这些人,明古自是早已下严令,禁止外传。
永胜二百四十五年十二月一日。
圣旨下达,封常玉为上將军,从一品。
爵位升一级,为一品开平侯。
其实以徐到、常玉现在的实力,还有兵道境界,从一品是有些委屈他们的。
以大乾现在的国力,再册封两位正一品,也並不是难事。
国运上隨著明古这些年的清理,虽然拿下了很多有实力的人,但也收穫了更多的民心。
每年所获国运,总体上还增加了零点一鼎,达到了七点二鼎。
近百年前,是七鼎左右,这些年的扩张、发展,增加了零点一鼎。
这虽然不够两位正一品的大臣分,但可以先不封国公,只封官职,正好他们的功劳也还不够。
另外,大乾每年百万斤左右的灵源產出,看起来也不够给两位正一品分出共十万斤。
可挤一挤还是有的。
现在永胜帝已经用不著丹药和灵源了,他的那份,完全可以分出一点,他不会在意。
总的而言,大乾如今有能力再册封两位大將军。
只不过因为一些原因,明古父子商议过后,又跟徐到、常玉商议后,决定先不封他们为大將军。
当然,补偿是有的。
每五年一颗神元丹,每年的五万灵源也不会少。
算下来,所获並不比丞相、大將军的少了。
只是暂时少了一份名,以及丹药之力、终究是不如国运好而已。
而明古跟他们谈过后,徐到、常玉二人兴奋的答应了下来。
隨即,圣旨下达,再组建六支主战军。
朝堂上没有多少异议,在他们看来,徐到二人突破至王者境,加上兵道非凡,再让他们只统帅一支主战军,就不合適了。
还有其它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將领,增加六支主战军,不算多。
至於组建六支主战军的巨大费,更没人会在这个时候在意。
每当大清理时,都是大乾最富有的时候。
太子殿下主持清理开始,已经过去了三十年时间。
拿下了数十万人,这些都是有权有势、起码也是搜刮百姓的人。
收穫財富,达到了数千亿两。
可以预见,接下来还会更多。
组建六支主战军而已,不值一提。
之后六支主战军所需要的那些国运、年俸,相比较於大乾这些年增长的零点二鼎和財富,也不算什么。
一支主战军每年所耗国运,是五百六十五左右,军餉一千三百八十万石左右,加上伙食费三百六十万石。
之前,大乾所有军队,主战军加上地方军,共计两百六十万人左右。
不算二品及以上的,每年总共所耗国运,才一万六千二百石左右。
军餉加上伙食费之类的,共计三亿五千万石。
乍一看,会觉得匪夷所思。
两百六十万的军队,每年所耗国运才一万六千二百石。
而一位正一品,每年是十万石国运。
但这就是真实情况。
越往上,资源就越集中供应给越少的人。
不仅仅是军队,文官同样。
大乾文官约十二万人,每年所耗国运在十五万石,丞相一人独占十万石。
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几十人占据一万石左右。
剩下的十二万人,占据四万石左右。
而整个大乾,之前每年七鼎国运,一半用来消耗抵御地水风火之力,调理阴阳、划分四时。
文官占据十五万石,军队加上大將军他们,占据十二万石。
勛贵也要算上丞相、大將军,共占据二十万六千石。
宗室算上两位亲王,占据二十二万九千石。
这些全部加起来,是七十万五千石。
其中丞相、大將军、黎王、淮王分去了六十万石。
剩下的王者境、从二品以上的官员们,占据近半。
再算算剩下的。
督天卫共四千石,內厂两千石,炼器司两千石,炼丹司两千石。
三位皇后三十万石。
六位皇子六十万石,两位公主八百石。
加上文武官员军队的,共计1615800石,合1.6158鼎。
每年再给太子0.3鼎。
还有每年积累起来的0.5鼎。
最后剩下的一鼎多一点,则全部是大乾皇帝一人的。
这便是大乾每年国运的划分,时有波动,但不大。
虽然只是国运方面的,年俸方面看上去要好上一些。
可年俸其实代表不了多少。
国运的划分,才可以真实看出,大乾整体利益的大致划分。
也正因为国运的集中到少部分,所以大乾的税收不多,年俸不多,差距並不是太大。
最大的原因,就是皇室不能將所有利益都占完了。
那对国家来说,並不好。
人心方面暂且不说,没有足够多、足够强大的臣子,以及底蕴足够的中下层力量,皇室独自再强也没用。
將民间的財富,制定好规矩,做好监督,任由所有人瓜分。
几百年再大清理一遍。
保证民间整体財富,不会太向上集中,保证大乾中下层的底蕴,加上学府这条道路。
这就是大乾两千多年来的治国。
明古还是皇子时,便明白了这些。
隨著成长,越了解后,也越成为了这套治国方案的赞同者、维护者。
因为在这个伟力集中於个体的玄幻世界,资源集中、是必然的,否则出现不了强者,那只会国破家亡。
只不过,明古个人,更希望在资源集中的过程中,能公平公正一些,能少一些人血馒头。
仅此而已。
册封完常玉后,明古除了继续大清理之事外,又多了一件必须他不时关注的事。
组建六支主战军。
组建六支主战军,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六支主战军,共计二十四万人。
兵源先从其它主战军抽调三万人,每五千人组建成一支主战军的框架。
剩下缺失的,包括其它被抽调兵源的主战军缺失兵卒,大部分都是直接从州兵中选拔,每个州有州兵三万人。
州兵实力方面虽然有些不足,大多只是初入换血巔峰期,是换血第十层。
但进了主战军,资源培养下,训练两三年差不多就能合格了。
这共计二十多万人,大部分从州兵中选拔,小部分则是从民间招募。
民间招募標准要高一些,实力必须要达到换血境十二层,真正的换血境巔峰、圆满。
最底层的兵卒还好说,主要是队长及以上的军队骨干、中层,很麻烦。
没有达到標准的实力,和相应的经验,是无法担任的。
主要是后者,不可能说招募一位实力足够的千山境,就能直接担任旗长、营尉、校尉等职位。
越往上、就越要懂兵道,配合主將。
牵一髮动全身,这些中层骨干都要从各军中调配,调配后、各军也会有所缺失。
还好的是,这些年徐到、常玉等七支大军,不断的在外廝杀、练兵练將。
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层骨干,能够弥补绝大部分。
一口气扩张六个主战军,其中原因之一,也是给这些中层骨干一个上升渠道。
同时,组建六个主战军,也牵扯到了地方军的彻查,
主战军兵源大部分由州兵补充,州兵没了大半,会从郡兵中挑选,郡兵从府兵中挑选,府兵从县兵挑选,最后县兵会向民间招募。
这等的大动作,最有利於彻查。
明古调集了一批年轻一代將领,配合御史、大將军府下的军法部、还有督天卫,共同彻查,他自己主要是坐镇中央。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一点。
扩建主战军,还是在给大乾武人一个上升渠道。
在大乾中,最好的上升渠道当然是学府,从村学乡学开始,一步步,县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