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稍息(2/2)
然而杨忠的骑兵救援差点改变战局,如果前锋营不够猛锐,高殷被他突死,那齐国就满盘皆输,一个宗室,一个太子,还是后者更重要。
就是这点变数,让齐军的伤亡增加了许多,两千士卒战死,四千士卒受伤,伤亡率达到了两成,即便大部分受伤士卒都是轻伤,也让高殷有些无法接受。
最难受的还是前锋营损失三百,这批人各个都是未来的军官,对高殷忠心耿耿,是大齐版图的稳定器,损失不可谓不大。
高殷只能安慰自己,这是必要的牺牲,周国只会比自己损失得更多。再者,將来还可以继续填补,总会有新人的。
慈不掌兵,若是因为损伤太多而不敢打仗,那就得不偿失了。
反观周国,在战阵上损失了一万五千人,宇文深一部又带走两万,剩下被俘虏的也有一万八千人。
除了在敢死营里留下必要的种子,其他的优秀士兵,就通过军功获得拔擢,齐军的黑话是“洗底”,向江等將领就通过杀死旧日同袍,成功洗底为了齐军新兵,暂时不列入八旗。
而那些不愿再作战的,或者最后一战被俘虏的大多数周兵,则不需要进入敢死营,但標记了食干身份,等齐军的功勋统计出来,就按照他们的军功进行分配。
这二日是赞画们开转的重要时间,统计俘虏、战功和物资,忙得他们连轴转,张洁更是连叫苦的时间都没有。
这还是高殷带了一个庞大的文官团的情况下,整个团队近百人,又不能打,还要好生养著,比士兵们娇气多了,將领们此前一直不太理解,还以为太子还是太儒雅了,而今才感受到文官团的专业服务,深深佩服太子的先见之明。
薛孤延、解律光等將都是高王的旧將,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而今太子的军队架构,比当初高王所统帅的合理多了。
麻雀虽小,五臟俱全,太子的军队无论是制度还是军心都已经確立,剩下的只需要不断扩招、
训练然后作战,足以御敌,或者—自立。
只要这批主心骨不是全部报销,那么总能重组,天下间的强军又多了一支。
而知兵练兵,善於用兵的强人,同样多了一个,太子高殷的素质让这批老將彻底改观,认真思考自己该选择哪一方阵营,以及如何做出更大的贡献。
儒家塑造的德行,只不过是政治遮羞布,在宋以前,想开邦建制、割据一方,关键要素就只有一个:能打。
石勒、姚等人都充分证明了,不论出身多差,人品多么卑劣,只要打得贏,歷史总会给强者一席之地。
刘邦因为汉朝的政治环境,塑造成了一个天命大过实力的幸运儿,但实际上他也是当世最强的那一批战將。
在宋以前,这片土地没有满分答卷,开国的皇帝决定了试卷的上限,因此弱小的皇族终究会被权臣外戚乃至太后所取代。
高洋就是这样坐稳皇位的,而现在高殷同样打出了价值,无论是战前的训练、战时的筹谋、战中的坚毅还是战后的分赃,都值得將领们为他效忠。
反过来,高演高湛还没有,就会极大地动摇两人的地位,原本太子就是正统,娄太后不为二王许下更多承诺,那勛贵们要付出的就更多了,兴许会超过背叛太子所能得到的总和。
毕竟生命诚可贵嘛。
而且即便他们不想,此次隨太子出征的人马,也都被打上了他的印记,会极大地影响后来对他们的判断。
军事习惯也被將领们带到了现实,影响了他们的决策习惯,在战场上可以思考多种方案,但决定了后就要坚定执行,犹豫不决,就会和袁绍一样,两边都想顾,两边都顾不到。
所以一旦决定了站队太子,剎那间天地都宽阔了,高王都搞不定我们,背靠至尊和太子,搞定一个靠著我们才作威作福的太后不是轻轻鬆鬆?
这次可是堪比河桥之战的大胜,连敌军主帅都俘虏了,可以说,齐军再次取回了对周国的完全碾压態势,等至尊调养好身体,数年之內就可以兵临玉壁,报仇雪恨!
但高殷的胃口,显然比將领们想的还要大一点。
“休息得差不多了,咱们现在就往玉壁进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