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揣摩(2/2)
传说黄帝的某个孙子发明了弓箭,帮黄帝打败了蛋尤,因此取“弓长”之意,赐姓张氏,封地在清河,后人也以张为姓,故曰“天下张氏出清河”。
张洁这支尊奉张良为始祖,老汉朝正留侯旗,如果不是身处胡国,连鲜卑人都看不上,更何况是偽政权的羌族后代。
看太子对这人颇为看重,张洁的皇汉血液一下子鼓动起来了,劝高殷不要用这人。
“其一开口就是所谓的王霸之业,还以齐桓公比於太子,他难道不知齐桓公任竖貂,
易牙则饿死胡宫,虫流而不得葬?”
高殷觉得他太上纲上线了,这只是一个比喻,诸葛亮还自比管仲呢,难道也把刘备当做齐桓公?
而且姚统的样子看看就是纯种汉人,根本不像羌人的长相。
“想来只是託名。且其胸腹有韜略是事实,若符坚能善用诸臣,姚至死也不过一秦將。即便他真是姚秦之后,难道我们大齐还不如符秦?”
即便只是冒名,但这支姚氏在这里是大族,掌握的资源与声望可不是假的,这比什么姚秦后代有用多了。
李秀则支持高殷的说法:“天下三分,正当借各势军力,献武皇帝建义,既得到了豪族的支持,也得到六镇鲜卑人的拥护,才为我大齐肇建基业。若是只用留侯,不用韩信,
汉高祖难道就能统一天下?”
她直接搬出了政治正確,这就没法聊了,张洁总不能说现在晋阳之患都是高王相信后人智慧的结果。
站在李秀的立场,她自然是希望高殷能重用豪族的,虽然会对他们的地位有所威胁,
但太子的势力正处在上升期,並且即將攀登到顶点,这个时候要扩充基本盘,而不是受限於小节甚至小权力而內斗或排挤新人。
要斗,也要等到普阳这把剑生锈了再说,眼下最重要的是做大蛋糕、拉人入局。
高殷看了李秀一眼,自己位置太高了,有些话不好说,但这个李秀就很能察觉自己的心思,適当地递话。
做下属的精髓就是这个揣摩的本事,高殷点选李秀,虽然有姿色的关係,但也是看中了她这个敢说敢赌的风格。
正对高殷胃口。
“入了我们大齐,就是齐人,以后不准再拿这个说事。”
听高殷这么说,张洁也只能住嘴。
高殷有些心虚,不论他们高氏是否是汉人,他爷爷高欢是个精神鲜卑人那是肯定的,
而他自己也有著八分之一的鲜卑血统,他忽然就感受到了一种萧峰的悲戚感。这件事给高殷提了一个醒,不仅是鲜卑人不爽汉人,汉人也不团结,对已经完全归化的姚氏都是如此,若不是他们高家是皇族,估计也要被这么歧视。
这个时代的纷乱,也阻碍了意识形態的凝聚,必须像后世的大唐一样,让所有人都不分鲜汉,只认自己是大齐。
隔日,高殷在曲沃县衙召见眾將,自家八旗在战后统一於白马城论功,而今只记录功劳,但反正的周军一定要马上给予赏赐,否则会引起人心波动。
“你们献城有功,杨祥拜开域將军,入赤旗为队主,丁岩拜盪边將军,姚统闢为大都督府仓曹,加奉义將军,与丁岩一同入黑旗为队主。”
高殷大概宣布了对他们的任赏,又勉励道:“既入我国,就是齐土,望诸君承国士之风,勇立功勋,不辱臣节!”
杨祥等人顿时下拜,齐声大喝:“谨遵主命!”
这个瞬间,他们就正式成为高殷的部下。
杨祥、丁岩都是勇土,可以任用,这种人也多不胜数,作为第一批归义的表率,高殷给他们的优待也高了许多。
盪边、开域將军在齐国为从第七品,原先杨丁的武职为正八品,算是拔了一品,且齐国的官俸较周国的多,因此算是高升。
何况二人还领了队主的职务,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代表著当成自己人看待,不然可以给他们加到六品的武职。进入八旗体系,一了解八旗內部的规矩与福利,杨祥便大呼豪爽,怪不得齐军作战如此勇猛,从这一刻起,他就是铁血老齐人。
姚统的官位就给得有些匠心了,奉义將军在南朝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第十班,在齐国为从八品,看起来不高,但还多了一个仓曹的职务,主管仓谷事,算是一个肥差,根植本地的姚氏会满意的。
现在是战时,姚统也不可能去邮城的大都督府管理穀仓,因此他所负责的就是这段时间內高殷的部分后勤,这点离不开当地大族的帮助,也是符合他们需要的职责。
这个位置既是恩遇,也能很好地看清底色,即便姚统本人不捞油水,但姚氏肯定会有人动心,通过后勤的工作就能看出姚统是否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有才能,还是泛谈自夸之辈,如果连自家宗老都弹压不住,那他也不过如此。
而这个封赏,还有看一层隱晦的喻义。
姜维投降,诸葛亮辟他为仓曹,加奉义將军,日后官拜汉大將军,这是高殷无声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