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迎娶(2/2)
人群中传来窃窃私语,讚嘆歌颂太子的仪表脱俗,礼式隆重:
“太子果然是天人之姿,举手投足间皆是贵气,真不愧是储君啊!”
“滎阳郑氏可是百年望族,太子纳她家女儿为妾,真是门当户对!”
“哎,若能得太子殿下垂青,哪怕只是远远望上一眼,也是三生有幸了。”
“別说笑了,咱们这等凡人,哪敢有这等奢望?能亲眼见到太子殿下,已是莫大的福分了。”
“说的是啊,今日能见太子如此威仪,回去可得好好跟家里人说道说道!”
“正是正是,太子殿下这般人物,真是百年难遇啊!”
调笑之意略尽,听闻到些许诵经声,人们忙收起笑意,生怕佛祖怪罪。
不知从何时开始,太子出行总是会带著和尚,虽然有些奇怪,但慢慢也就接受了,加上近日种种谣言和武会上献经之类的故事,让人们渐渐地不敢妄议太子,多了一些滤镜。
当然也有人不吃这套,转而看向维持队伍的士兵们,他们身上所携带的武器是正常的刀剑枪,但是被太子带在身边的侍卫们所带的,可就有些意思,高孝灌手中的是雕龙的亮银枪,云吐延扛著青龙偃月刀,康虎儿背著一双短戟,就连女將李秀都拿著红色的宝雕弓,同时还有几辆木板车,上面站著“曹操”、“吕布”之类打扮各异的小说人物,看著读者眼红心热,顺带聊起了三国武將们的战绩。
高殷的队伍有侍者们一路散发赏钱,但凡听到这些,就会多洒一些,人们一边拿钱,
一边感谢太子,聊得更畅快了。
高延宗拍马赶上四哥,侧耳道:“你说太子哪来那么多点子,每次出行,总是让这么多百姓瞩目?”
高孝灌调侃他:“你也发钱试试不就行了!”
高延宗嘿了一声,叫侍者拿来一捧钱,隨意丟出去,有人被砸出血,却为拿到钱而大声叫好,高延宗乐道:“別说,发钱还挺有意思的!”
文林馆的成员也与有荣焉,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成员是由南渡北的土人,彼时的南梁政刑弛紊,土族门阀傅粉施朱、迁诞浮华,有人別说骑马,连马都不认识了,直以为是怪物。
门阀的大手使得农民们破產逃亡或沦为奴婢,百姓没有了精神气,一个个活得像行户走肉,直到戊戌革命一声巨响,侯景为南梁带来了宇宙大將军主义,也让南人回忆起了五胡乱华、衣冠南渡的美好时光。
而今身处齐国,这里的百姓同样经歷了魏末动乱和东西交兵,但精神面貌仍比南人暴烈鲜活,让这些南渡土人感慨,难怪歷来北强南弱,江南温软之地孕育不出这种铁血。
高齐毕竟是才建立不到十年的新政权,即便高洋作妖,大量百姓也仍对齐国的未来充满希冀,而这份希冀大多数都寄托在太子高殷的身上,对於太子这段时日的变化,他们也渐渐理解了,儒弱之人无法掌握这种国家。
同一时间,郑宅內也在忙碌著,高洋已经提早到了郑宅內入座,虽然大抵能够確认今日不会见血,但难保至尊发癲,因此郑述祖带著宗人接待至尊与各位观礼的重臣,极尽迎合,只希望至尊能够满意。
“说起来,长广王今日不来?”
高洋似笑非笑,望向高演,高演轻咳两声:“九郎身体有恙,在家休养,我来替他隨礼便够了。”
“原来如此那可真是遗憾。”
郑述祖稍稍放心,这段时间听说太子数次折了长广王的面子,昨几天更是拉了两个犯人在王府前行刑,他是真怕长广王在这儿闹事。
李祖娥也在此处,虽然不喜欢高殷的第一个伴侣不是李家人,但孩子成婚毕竟是大喜事,她已经被氛围感染,笑道:“无妨,他赶不上是他没福分,我倒要先重谢大冰。”
婚配的男女当事人不会自己去谈,而是双方各出一个商议传话者,男方这边称媒,女方这边论,古代没有父母之命、媒之言就私自在一起,那不会得到祝福,而是从父母到路人都会鄙夷,觉得下贱。
普代的令狐策曾梦见自己站在冰面上,与冰下之人言语,醒后占梦,占者说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你要给人做媒了,因此媒人又叫做冰人或者大冰。
高闻言,站了出来,嬉笑道:“虽不欲劳烦皇后,到底是我功劳,哪怕只为了太子,这赏也是我必须受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