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孝卿(2/2)
太子的作为,以及从中体现出的勃勃野心,都让斛律孝卿瘙痒难耐。
在他看来,太子就像是在暗中积攒力量,准备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而这种澎湃的心情,斛律孝卿竟感同身受。
这种內心的躁动,绝非那些早已被权位和享乐所迷惑的庸碌官僚们能够体会的。
谁不想能像献武皇帝那样,在普阳振臂一呼,於信都高举义旗,大手一挥,
便能引得万眾相隨,成就一番不朽的功业!
如今的至尊已然没了往日的雄心壮志,锐气尽失。
而太子在这样的父亲影响之下,却依然能够保持著昂扬的斗志和心气,直面至尊的君威,这让斛律孝卿有所意动。
这也是对自己如今处在普阳二线的不满。
即便自己父亲也是勛贵又如何呢?因为跟隨过尔朱兆,虽然能被献武驱使,
但终究爬不上高位,到死也不过是个密县侯,追赠恆州刺史。
而斛律光的父亲已经为太师、封咸阳王,弟弟斛律羡为武卫大將军,斛律光本人为朔州刺史,就连那个废物一样的斛律武都,都已经尚了义寧公主为妻,日后官运亨通,子孙必隨齐国一朝荣贵。
同姓斛律,孝卿自认才能文学军略胆识都比武都高得多,然而无形的门槛就挡在前方,终此一世,他的官爵衔级大概都超不过斛律武都,要被他狠狠踩在脚下。
原因还不是其父祖是从龙元旧,自己父亲却没有相同的功勋,想到这,孝卿就感觉自己身上有万蚁在爬。
只有押中下一个宝,才有弯道超车,改变家世勛格的机会。
而太子高殷,就是他所看好的,能够改变齐国、开创新局的人物。既然能要土肃、三藏,想必也会要我。
“嗯————·至少出兵一事,我支持太子。”
斛律光也不是猜不到孝卿的打算。小朋友年纪轻,而且没有他们的信息渠道,总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单就这件事儿来说,孝卿的意见倒是没错。
事实上,普阳的勛贵虽然基本利益一致,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对同一事物也都有不同的看法。
臂如段氏,此前高洋刚刚接位,实际上他的威望、资歷、地位並不足以实现篡魏,就连他的母亲娄昭君都不支持。
但娄昭君的外甥段韶却坚定地支持高洋,並且帮高洋试探解律金对高洋算魏的意见,因此段韶的妹妹段华秀才会封为昭仪,荣宠不在皇后李祖娥之下,高洋再怎么发疯,曾经拿刀想刺杀斛律金,也没有一次对段氏下过手。
甚至於段韶与广武王高长弼不和,高长弼就对高洋进言说段韶在普阳拥重兵,怕是要谋反,但凡换个人,是高洋的亲兄弟也都要死了,但对段韶的谗言,
高洋信都不信,不仅去了普阳,还把高长弼的话说给了段韶,还宽慰他不要放在心上,转日给他加了尚书右僕射的官职,主打的就是一个交心。
同为勛贵,但待遇不同,正是因为段韶早先对高洋绝对的支持,这种支持並不是斛律金、娄昭君那种,优先考虑自身利益、需要拉拢才可以得到的支持,而是段韶处在东魏这个阵营中,为了东魏集体利益而做出的考量。
如若不支持高洋继位,或者待价而活,的確能得到更多的好处,甚至能让高氏滑落下领袖地位,自己取而代之。
但这样必然会造成东魏眾將的內斗,从对外扩张变成了鎌仓幕府御家人那样的內部爭权,比起內部爭夺权力、比较地位那样小家子气的事情,防止东魏衰弱、被西国所趁才是更要紧的事。
而在娄氏等人看来,高洋的篡位,使他们从同僚变成了臣子,高王尚需以礼相待,而今却要向他的子孙下跪,对地位这样的下降感到愤愤不平。
贺拔仁、斛律金这类只顾自家门户的勛贵,比起段韶,只能说小了,格局小了,最终段氏至齐亡后入周,在隋朝仍能安享富贵,比起解律家因为参与皇权更选太多太深、遭到忌讳而被全家富贵,姿势高得不知哪里去。
斛律光当然不知道自己以后多倒霉,就他而言,支持太子今日的策略和段韶一样,只是觉得可行、为了国家好而已,並不等於完全支持太子。
尤其是太子出兵的想法,搔到了他心中的痒处,正要藉此机会上奏,请至尊派自己出征柏谷城,再建立些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