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录尚(2/2)
寒风吹来,他紧了紧被褥,心中想到:
如若太子得胜,我又拿什么保住你呢,沙弥?
翌日清晨,齐国皇都昭阳殿被阳光笼罩,飞檐斗拱似苍鹰展翅,配合日光投射著皇家的尊荣。
自天保元年九月起,高殷就入居凉风堂监总国事,不过那时他才六岁,监总国事只是个名头,更多的是在大臣簇拥下读书受教育,这也是高殷很汉儒的原因。
直到两年前,高殷才初步具备了处理政事的能力。
今日又是特殊的一天,高洋难得可贵的上朝理政,同时將太子高殷自凉风堂召唤而来,坐在他的身侧,旁听朝堂政务。
这在以往都是少见的,因为高洋让太子监国的情况並不少。
由於普阳的特殊性质,让高洋必须时不时去联络感情、加强联繫,防止那边有军头做大,从登基到现在,高洋已经往返晋阳数十次,在他离开鄴都的时候,
就由高殷在名义上坐镇。
说是坐镇,更多是由杨情与高德政处理政务,然后去凉风堂找高殷盖章走个程序,高洋在鄴都时,高殷更常待在凉风堂听事后的报告,因此被叫到朝堂上,
还是头一遭。
从秦汉开始,朝会制度就被確立下来,主要分为大朝、內朝和常朝,大朝会的內容主要是“百官”朝见天子,具体指公卿將相大小百官及地方各州郡长吏、
诸少数族酋长、使臣均奉贡进表拜贺,从这个规格就可以看出,大朝会多是典礼性质,主要用於彰显国家威仪,荣贵而宏大。
內朝则是汉武帝搞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自己弄一个近臣班子,大会在这个班子內小开,利用內朝与外朝对峙,並分夺外朝权力,更好的控制朝臣,直到今日,內朝已经发展处一个成熟的体系,通常来说內朝官员都是皇帝的心腹,享有较大的出入宫禁的自由,可以隨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宫中办公。
反过来说,某些权臣也可以通过取得內朝官衔而控制皇帝。
今日上的是常朝,多从卯时开始,辰时结束,也就是早晨六点到八点左右,
內容主要是日常的政务议论和决策,大臣们各抒己见,最终由皇帝拍板做出决策,实权皇帝和傀儡的分界点也在这里。
除非这个皇帝是真正的圣贤,提出的决策无懈可击,否则满朝臣工总能从各种角度找到漏洞质疑和反对,因此皇帝才需要智囊团帮他修补决策的漏洞,並替皇帝进行辩驳。
哪怕被权臣所挟,尚有权力的皇帝还能够与內朝商议,提出有利的决策,而愧儡皇帝则是连提案都不知道怎么提,纵然知道权臣的提议不妥,又不敢、或不懂如何反对,最终只能唯唯诺诺,遵从权臣的意志,甚至某位姓董的权臣会越过皇帝,自行召集大臣。
高洋虽然是实权皇帝,但这时代的皇权並不无垠,且他现在和英明一点都不沾边,因此出没於常朝的时间很短,剩下的环节多是由杨憎代理主持。
齐国文武百官朝謁,由於齐国武人地位尊崇,因此文班居武班之次,齐国地处天下之东,故以东为贵,武班自东门入阁门,文班自西门入,赞礼官十人同唱,入毕而止。
宰相、两省等重官对班於香案前,五品以上的百官则站在殿庭之中,按品级分五班而列,每一班,都以尚书省的官员为首。
郑颐取代了原本王昕的位置,官拜祠部尚书,从四品班中站到了三品班的首列,虽说失去了亲近皇帝、负责詔令的职务,但接管了王昕的祠部,进而折断了高演在祠部的势力;
太子又侍奉在至尊身边听政,听著听著便能插手,显然是要从监国更进一步,这对太子党而言,都是极好的象徵,太子地位愈发地稳固,杨面上不显,
魏收得意的神色却有些收不住。
自然也有对此不满的官员,例如最前一班面色深肃的太保贺拔仁、太傅可朱浑道元、司空高演和太尉高湛,他们憋在心中,不敢表现。
高洋打压鲜卑不是胡,齐国的大政掌握在尚书令、僕射手里,今年的五月,高洋让杨憎卸任尚书左僕射,由高归彦担任,而杨憎的新官职是尚书令。
那上一位尚书令是谁呢?长广王高湛,同时尚书右僕射同样为汉臣高德政。
当然,高洋明面上不会打压兄弟太狼,所以高演高湛都给了一个录尚书事,
这个官职说起来很抽象,因为它就不是一个官职,而是一个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