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月光(1/2)
王公贵族把礼佛作为爱好和精神寄託,而提供这份寄託,把敬佛当成事业的僧人们,反倒对此不是非常相信。
这也和他们的境界有关係,二三十岁的年轻僧人还没脱离世俗之人的低级趣味,僧人又不能谈论女性,因此更重视財货与寺中的地位。寺中的地位又和销售额掛鉤,佛经钻研得好不好不重要,能在贵人面前长脸,让贵人虔心信佛才重要。
而僧人们得到的赏赐大多都会自愿上交给寺庙,毕竟自己留下,就有贪財的名义,但贡献给寺庙,寺庙再以公用的名义分发下来,就没有问题了。所以名僧受到赏赐时,通常都会拒绝,而贵人们赐出了財货,也很少往回收,这时寺庙就会代为收下,僧人自己得了不图財利的名,贵人表现出自己对佛教的敬重,而寺庙得到了实际的財货,可谓是三贏。
所以能受到多少赏,也是衡量僧人地位的指標。
“也未必吧!我看慧心刚刚想起身,好像是想说些什么,”这个僧人手舞足蹈地比划,“看他的神情,似乎是想要在太子面前表现呢!”
“嚯!慧心,你可真是大胆啊!”
闻听此言,眾人都有些吃惊,隨后迅速讥笑起来:“怎么,没上去吗?是临阵胆怯了?”
慧心没想到自己的举动居然被看见了,面上有些掛不住,连连辩解称不是。
“我才几斤几两,哪里够得著太子?太子要人,也要不著我啊!”
眾人要的就是他这番自贬的话,就像团队中的缺心眼,不停拋出笑料才让人觉得有他也不错,隨之而起的是唱和:
“莫不是看失眼了吧?慧心这样,去太子眼前能说什么?总不能说放贷吧?”
“也可能他功练的不错,想上去给太子展示,最近太子不是在招兵吗?他是想投大都督府了!”
“是矣是矣,若是辩经实在不行的话,下次就上去耍两个招式吧,没准也能受些赏赐呢!”
这些话语中的讥讽之意表露无疑,慧心也只能还以微笑:“各位师兄教训得是,若我能有师兄一二本领,也该为诸王座上宾了!”
这话让那些师兄都有些得意,大家只顾著笑、没再拉著他调侃,趁这个时机,慧心拔腿就走,待他在道路尽头转角,仍有嗤语追著他的衣袍嘲笑。
慧心长吁一口气,心下虽然闷闷不乐,但他已经习惯了。
寺庙中有那些名僧的徒弟、有出家的贵人,也有各样沾亲带故,人与人的关係一点不比朝堂简单。即便是齐国最重要的寺庙,他在这一百五十多个僧人中,也不过是被上层隨处呼喝指使的跑腿小子。
寺庙最重要的收入是信徒们的布施,上有王室贵胄,下有殷实富户,出於信仰和积累功德的心愿將金钱、土地和庄园赠予寺院。
因为寺院僧侣享有免除税务力役的特权,也有不少富家子弟剃度为僧,他们的產业就可以逃避徵税。
而这只是寺庙的经济来源之一,另外一项颇为赚钱的业务是放贷,寺院富有钱幣布匹粮食,会经常借钱给信徒周转,也会在灾年出借粮食给农民,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时代社会保障的空白,因此朝廷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信徒们在借贷的时候能充分感受到信仰带来的切实好处,因此在还贷的时候,也会认为给予多余的利息是在积德,未来会得到福报,而且如果违约,就会得到僧人们宣称的因果报应,得到恶报和恶疾,死后投胎为畜牲饿鬼,不得超度为人,让信徒们违约的心理成本极高。
慧心主要负责的就是这项业务,因此被其他僧人调侃,这在寺庙里算是重要的业务,要收到更多钱而又不能逼死人,需要交给机灵的人去办,但地位也不高,收到再多的钱也还是寺里的,自己拿不到分毫。
实际上,僧人们和寺庙的財產是分开的,有些贫苦的僧人不仅衣衫襤褸,甚至寺院不提供饭食,需要僧人自己解决,“富寺贫僧”也是非常典型的现象。
可以想见,自己在合水寺混不出头,再过十年、二十年,自己依旧是这般模样,到时候会有更多年轻力壮的小僧侣代替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