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礼书:华夏的秩序密码(1/2)
一、啥是《史记?礼书》
在《史记》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製里,《史记?礼书》那可是相当有分量,作为八书之首,专门探討有关礼的若干理论,绝对是研究古代礼制绕不过去的关键篇章。
打个比方,《史记》要是一座宏伟壮观的歷史大厦,那《礼书》就是大厦里一间珍藏著无数古代社会运转奥秘的密室。司马迁老先生在写它的时候,那可是下了大功夫,把礼的来龙去脉、作用意义,还有它和国家兴衰、社会秩序之间千丝万缕的关係,都给扒拉得清清楚楚,写成了这部超有价值的《礼书》。
二、礼的诞生:老祖宗的智慧结晶
那这神秘又重要的礼,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礼的诞生,那可是老祖宗们凭藉著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琢磨出来的一套维持社会秩序的办法。
就像《史记?礼书》里说的“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老祖宗们发现,人都有各种欲望,要是不加以约束,大家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不得乱套了?所以就搞出了礼,用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让大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在古代,礼制那可是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处处都有它的影子。就说穿衣戴帽,可不是隨隨便便穿的,那可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天子戴的冕旒,那上面的珠子数量都有严格规定,別人可不能隨便戴,要是戴错了,那就是大不敬,搞不好得掉脑袋。普通老百姓也得按照规矩穿衣服,不能穿得太哨,不然就会被人指指点点。
再说说吃饭,那讲究就更多了。《礼记?曲礼》里记载“凡进食之礼,左餚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处外,疏酱处內,葱片处右,酒浆处右”,吃饭的时候,菜怎么摆,酒怎么放,都有严格要求。而且吃饭的时候,还不能吧唧嘴,不能大口喝汤,得细嚼慢咽,不然就是没礼貌。这要是放在现在,估计很多人都得被长辈念叨。
住的方面也不例外,房子的大小、布局,都得符合身份地位。王公贵族住的是大宅子,有好几进院子,普通老百姓就只能住小房子。要是有人敢僭越,那可是要受到惩罚的。
出行就更不用说了,不同身份的人坐的车、骑的马都不一样。天子出行,那是浩浩荡荡的车队,威风凛凛;官员出行,也有相应的仪仗队,显示自己的身份。普通老百姓就只能步行或者坐个简陋的马车。这要是不小心挡了官员的道,那可就麻烦了。
三、礼的发展:一路的起起落落
(一)西周:礼治的黄金时代
西周那时候,礼制那可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发展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就像一张大网,把整个社会都罩了起来,政治、生活各个方面,都被它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那可都是按照礼的规定来的。周天子高高在上,是天下共主,然后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又把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这一层层的,等级森严,就像一个金字塔,每个人都得在自己的位置上好好待著,不能乱了套。而且,诸侯、卿大夫对周天子那得绝对服从,定期得去朝贡,匯报工作,要是不听话,那就是违反礼制,得受到惩罚。
生活里,礼的规矩就更多了,从生到死,从日常起居到社交应酬,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就拿婚礼来说,那得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六个步骤,一个都不能少,每个步骤还有具体的仪式和要求。要是谁家办婚礼少了哪个环节,那可是会被人笑话的,说不定还会影响家族的声誉。
再说说祭祀,这在古代可是头等大事,祭祀的对象、时间、地点、仪式,都有详细规定。天子祭祀天地、社稷,诸侯祭祀山川,卿大夫祭祀祖先,老百姓也得祭祀自己的祖先。祭祀的时候,祭品的种类、数量、摆放位置,都得符合身份地位,要是弄错了,那就是对神灵和祖先的大不敬。
还有宴饗礼,不同阶级的人参加宴会,礼仪和用乐都不一样。国君和诸侯的宴会,那叫一个隆重,宴席的位置、程序、交谈礼节,都有严格规定,还得有乐师奏乐,演奏的曲目和技艺也有讲究。卿大夫的宴会就稍微简单点,但也得遵守一定的礼仪。老百姓的宴会就比较隨意了,但也不能太出格。
(二)东周:礼崩乐坏的混乱期
到了东周,情况就不一样了,礼治开始走下坡路,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这时候,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诸侯们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了,纷纷开始僭越礼制。本来只有天子才能用的九鼎,有些诸侯也敢用了,这可是严重违反礼制的行为,就好比一个普通员工,非要坐老板的位置,那不是乱套了嘛。
还有乐舞,按照礼制,天子可以用八佾之舞,也就是八行八列六十四个人跳舞,诸侯只能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可是到了东周,有些诸侯也用起了八佾之舞,孔子看到这种情况,气得不行,说“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这种僭越的行为都能忍受,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
除了这些,诸侯之间为了爭夺土地、人口和霸权,经常打仗,根本不把礼制当回事。以前打仗,还讲究个师出有名,现在只要有利益,就可以隨便出兵。而且,战爭的规模越来越大,手段也越来越残忍,老百姓可就遭殃了。
在这个混乱的时期,孔子一直致力於恢復周礼,他到处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希望人们能重新遵守礼制,恢復社会的秩序。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觉得人们不修养品德,不讲究学问,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了错误不能改正,这是他最担心的。虽然孔子的努力没有成功,但他的思想对后世產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管仲“三归”的例子也能体现当时礼崩乐坏的情况。孔子说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意思是管仲收取了人民大量的市租,手下人员一人一职从不兼差,这怎么能算节俭呢?而且管仲还和国君一样,立了塞门,有反坫,这可是不符合礼制的行为。孔子认为如果管仲都懂得礼节,那还有谁不懂得礼节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礼制的遵守越来越不严格了。
(三)秦汉:礼的重塑与波折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觉得以前的礼仪太乱了,得统一一下,就把六国的礼仪都收集起来,挑了一些好的,制定了秦朝的礼仪制度。这可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统一,背后其实有著深刻的政治考量。秦始皇想要通过统一礼仪,来加强中央集权,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才是老大,都得听他的。比如说,秦朝规定了皇帝的称號、玉璽的使用、朝见的仪式等等,这些礼仪都显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秦朝还颁布了法律,来保障礼仪制度的执行,要是有人违反了礼仪,那可是要受到惩罚的。这样一来,秦朝的礼仪制度虽然是在六国礼仪的基础上制定的,但却有著自己鲜明的特色,更加注重等级和权威。
汉朝建立初期,因为天下刚刚平定,百废待兴,也没心思去搞什么新的礼仪制度,就乾脆沿用了秦朝的礼仪。但是,这秦朝的礼仪毕竟是为了维护秦朝的统治制定的,和汉朝的情况不太一样啊。所以,后来就有大臣提议,要重新制定汉朝的礼仪,让它更符合汉朝的国情。汉文帝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要按照儒家和五德始终说建立汉朝的礼制。汉文帝一开始还挺感兴趣的,组织大臣们討论,准备以土德代替秦朝的水德,进行礼制改革。可是,这事儿遭到了以丞相周勃、太尉灌婴为首的一大批开国元勛的反对。他们觉得贾谊这个洛阳来的年轻人,年纪轻轻,刚出来混,就想独揽大权,把事情都搞乱了。汉文帝没办法,只好把贾谊放逐到长沙王的封地做王太傅,第一次礼制改革就这么夭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