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孝文本纪:藏富於民的智慧(1/1)
汉文帝深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要想繁荣昌盛,百姓得先富起来。於是,他在经济领域开启了一系列改革,那思路,放到现在都堪称一绝。
汉文帝对农业那是格外重视,简直把农业当成了国家的命根子。他多次下詔,苦口婆心地劝课农桑,就像老师督促学生学习一样,督促老百姓好好种地。他还按户口比例设置了三老、孝悌、力田这些官职,专门负责鼓励农民发展生產。这些官员就像农业生產的“小喇叭”,整天在村里宣传种地的好处,教农民各种种植技巧。汉文帝还时不时地给这些官员赏赐,让他们更有干劲儿。在汉文帝的鼓励下,老百姓们种地的热情那叫一个高涨,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为了切实有效地减轻广大农民肩上那沉甸甸的负担,宅心仁厚且目光长远的汉文帝毅然决然地在税收政策方面施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般的变革举措。
起初,他极具魄力地將原本高达十五税一的田租大幅削减至三十税一。如此一来,这对於终日辛勤耕耘于田间地头的农民而言,无疑如同天降甘霖一般,简直就是享受到了一个极其诱人的超级大折扣!而就在眾人为此欢呼雀跃之际,汉文帝並未停下改革的脚步。紧接著,在汉文帝十三年那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他更是以雷霆万钧之势作出了一项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直接將所有田租统统免除!此消息一经传出,犹如一阵春风迅速吹遍了广袤的乡村大地,让无数农民喜不自禁、奔走相告。往昔里,他们含辛茹苦地劳作整整一年,到头来却不得不眼睁睁看著自己收穫的大半粮食被当作田租上缴,如今竟然无需再缴纳一分一毫的田租,所有辛苦所得皆能悉数归入自家囊中,这般天翻地覆的变化怎能不让人欣喜若狂?从此往后,这平淡朴实的日子瞬间有了盼头和希望。
然而,汉文帝对农民的关怀远不止於此。除了在田租方面给予如此慷慨的减免之外,他还心繫百姓疾苦,进一步针对算赋(即人头税)以及徭役制度进行了精心调整与优化。曾经,每人每年需要缴纳高达 120钱的算赋,但经过汉文帝的大力改革之后,这一数字骤降至仅仅 40钱;与此同时,繁重的徭役也由过去每年必须服役一次大幅缩减为每三年才需服役一次。隨著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广大农民所承受的负担得以显著减轻,手头可供支配的钱財日益增多,生活水平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稳步提升,日子过得愈发红火,可谓是越来越有滋有味了。
汉文帝还鼓励商业发展,他知道商业就像国家经济的润滑剂,能让经济运转得更顺畅。他下令“弛山泽之禁”,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让老百姓可以自由地在里面砍柴、打猎、捕鱼、採矿。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產,还带动了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係的盐铁生產事业的发展。以前,这些山林川泽都被国家管得死死的,老百姓想进去找点生计都难,现在开放了,大家的机会一下子就多了起来。很多人靠著这些资源,过上了好日子。
在汉文帝的努力下,西汉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生產蒸蒸日上,粮食產量大幅增加,粮价也变得非常便宜,据说文帝初年,粟每石才十余钱至数十钱。商业也日益繁荣,城市里热闹非凡,各种店铺琳琅满目,商人往来不绝。
国家的財政收入也大幅增加,国库变得越来越充实。老百姓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