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秦本纪:东出!东出!(2/2)
秦惠文王权衡利弊,最终採纳了司马错的建议。他任命张仪为相国,司马错为大將军,率领大军南下,攻打巴蜀。
秦军沿著金牛道,一路克服艰难险阻,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蜀地。蜀王对秦军的到来毫无防备,仓促之间率军抵抗,但蜀军根本不是大秦虎狼之师的对手,一触即溃。蜀王在逃跑途中被秦军杀死,蜀国灭亡。隨后,秦军又挥师东进,灭掉了巴国。秦国在巴蜀地区设置了蜀郡和巴郡,將这片富饶的土地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秦国吞併巴蜀,是其发展歷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巴蜀地区的肥沃土地和丰富资源,为秦国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物资,使秦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巴蜀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於长江上游,秦国占据巴蜀后,就可以居高临下,对楚国形成巨大的战略压力。从此,秦国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秦惠文王之后,秦国的歷代国君继续坚持东进的战略,不断向山东六国发起进攻。秦昭襄王时期,秦国迎来了一位军事天才——白起。白起,这位被后世称为“杀神”的名將,一生征战无数,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率领秦军,南征北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为了山东六国闻风丧胆的存在。
公元前 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一场决定战国格局的大战——长平之战。这场战爭的起因是秦国攻打韩国,韩国无力抵挡,於是决定將上党郡献给赵国,希望藉助赵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
赵国接收了上党郡,这一举动激怒了秦国,秦国决定出兵攻打赵国。赵国派老將廉颇率军迎战,廉颇深知秦军的强大,他採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在长平一带构筑了坚固的防线,与秦军对峙。秦军多次进攻,都被廉颇击退,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態。
然而,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却对廉颇的坚守策略感到不满,他认为廉颇怯战,多次派人催促廉颇出战。秦国得知这一情况后,便使用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而不是廉颇。
赵孝成王果然中计,他不顾藺相如等大臣的反对,毅然任命赵括为大將,取代廉颇。赵括是赵国名將赵奢的儿子,他从小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但却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赵括到了长平后,立刻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部署,主动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国则暗中换將,將王齕换成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的弱点,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先是佯装败退,引诱赵括率领赵军追击,然后派两支奇兵,从赵军的后方迂迴包抄,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和粮道。赵括发现中计后,急忙组织军队突围,但为时已晚。赵军被秦军包围在长平,陷入了绝境。
赵军在被围困的四十多天里,粮食断绝,士兵们飢饿难耐,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赵括多次组织突围,但都被秦军击退。
最终,赵括在一次突围中被秦军射死,赵军群龙无首,只好向秦军投降。白起认为赵军反覆无常,如果放他们回去,將来肯定会成为秦国的祸患,於是,他下令將四十万赵军全部坑杀,只留下了二百四十个年幼的士兵,放回赵国报信。
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赵国的国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而秦国则通过这场战爭,极大地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六国扫除了一个强大的障碍。
长平之战的胜利,使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更加稳固,统一六国的步伐也大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