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夏本纪:鯀与禹的使命(2/2)
第二次经过家门,孩子已经会叫爸爸了,在门口对著他使劲儿挥手,禹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眼,就又匆匆离开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孩子都已经十多岁了,跑过来拉著他的手,要他回家,禹摸了摸孩子的头,说:“孩子,等爸爸把洪水治好,就回家陪你。”说完,他还是狠下心,离开了家。
禹不仅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还有过人的智慧。他知道,治水不能光靠蛮干,得讲究方法。他根据不同的地形,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在陆地上,他就乘车;在水里,他就乘船;在泥沼里,他就坐木橇;在山路上,他就穿著带齿的鞋子。这样,不管遇到什么地形,他都能顺利前进。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形和水势,禹还发明了准绳和规矩这两种工具。准绳就是用来测量水平和垂直的工具,规矩就是用来画圆和方的工具。有了这两种工具,禹就能更准確地测量地形,制定出合理的治水方案。
他带领百姓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挖通了一条又一条河道,让洪水顺著河道,乖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还充分发挥了群眾的力量,他把百姓们组织起来,分成不同的小组,各司其职,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对抗洪水。经过多年的努力,洪水终於被制服了,百姓们欢呼雀跃,对禹感恩戴德。
禹治水成功后,並没有閒著,他知道,要想让天下真正太平,还得做很多事情。於是,他开始划分九州,把天下分成了九个区域,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每个州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禹根据各州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治理方案。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还发现,各地的土地情况不一样,有的肥沃,有的贫瘠。於是,他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制定了贡赋制度。土地肥沃的地方,就多交一些贡赋;土地贫瘠的地方,就少交一些贡赋。这样,既保证了国家的財政收入,又不会给百姓带来太大的负担。
禹还带领百姓们,在各地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如沟渠、堤坝等。这些水利设施不仅可以防洪,还可以灌溉农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禹的治理下,九州大地一片繁荣,百姓们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禹也因此成为了百姓心目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