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再施巧计(2/2)
许久,李百药方略显不舍放下,道:“殿下,此举大善!段尚书尚在为贞观犁与筒车撰文,不料殿下已然成书。”
李承乾心头大乐,杨思齐此人自那日见李承乾之后,隨之开窍,谨记李承乾一月之期。
明明数日便可功成,但其总能挑出些许瑕疵,工部诸臣对杨思齐既烦又钦佩之至,无他,其乃匠人天才尔,总能点出寻常人不能及之处。至於其为何不能一下子指出,就不得而知。
工部诸臣本欲呵斥,奈何东宫属官於其旁,实属没辙。
“叔俭,开封箱子,让李师傅过目。”
李百药甚喜,一入殿门,早已对这几箱子燃起浓郁兴致,此时欲一观是何物。
隨之上前,见一块块木板整齐叠放於箱內,颇为疑惑拿起一块木板,渐发现其不同寻常,上面有雕刻字样,此乃雕刻之术。其字样反向,细看几字,颇感熟悉,急翻书,一一印证,脸上狂喜。
左手持书,右手持板,一张一合,道:“殿下,此书可是这般刊印而来?”
李承乾不由感慨,好睿智的老头,一看便通。
“然也,李师傅可曾见过此物?”
李百药摇头,再细细抚摸起来,感受那柔美触感。
“不曾,秘书省倒是有刀刻於竹简之上案牘。此物殿下何处寻得,此物若是让秘书省得知,定会欣喜若狂,彼校书郎再亦不用抄书至天明。”
李承乾清晰记得雕版印刷术便是在初唐开始出现,莫非不是在贞观年间,那群和尚还没捣鼓出来?罢了,多思无用,且再坑工部一笔。
“寺院僧人所创,其用此法刊印佛经,孤偶尔得之,觉此法甚好,便召匠人试用之,不料一举功成。”
“李师傅,若是將此书交由段尚书,其欲出价几何?”
李百药一愣,隨之竟露出诡异一笑,太子莫不是忘了某兼工部尚书,如此计赚工部,当真无丝毫愧疚吗?
隨之,神色一敛,心中默念自己是个临时工,道:“哦,殿下有何计议?”
“此书,孤可使匠人一日可刊印两百本。”
李承乾心中盘算,以目前匠人,预估两百本较为保守,刊印虽是技术活,但其上手不难,大不了培养一些匠人上岗,一人持一块板,拼命刊印。
雕刻匠人才是稀缺资源,长安善於雕刻匠人,冯孝约都將其请来了,且用了贴身服务。
“多少?两百本。”李百药伸出两根手指,满脸不可置信,惊喝一声,“殿下,此言当真?”
“孤岂会妄言。”
李百药沉吟片刻,心中急算,道:“此书欲作价两贯(注1),不知可否?”
此价格倒是適中,李承乾頷首,以示同意。
“殿下,欲送段尚书几本?”李百药问道,“送”字显得尤为有灵性。
李承乾略作思考,缓缓道:“大唐三百余州,一千五百余县,各州府一本,各县一本,孤约莫估计段尚书至少亦需两千本。”
李百药眼神一亮,望李承乾一眼,莫非太子亦有范蠡之才。此乃一举两得,钱名均有,利於大唐,功在千秋。
不由惊嘆道:“妙,妙,妙!”
少顷,李百药脑中灵光乍现,颇为神秘道:“殿下,何不亦施恩於勛贵士族,便作价三贯,彼田地甚多,三贯如九牛一毛尔,其必不会吝嗇,乐意之至。”
终究是薑还是老的辣,瞧瞧这想法,这语言艺术。施恩,两字,孤便甚喜。
“哈哈……”
两人相视一笑,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