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扬州参將(2/2)
地方上凡是有品级的官员,全部被一网打尽。
扬州府和淮安府都是天下有数的富庶之地,歷来都是朝中各派的必爭之地。
“庞阁老,大家不都上过奏摺么。
在杂家看来,直接从候选人员中挑选合適的即可。
犯不著重新来过,白白浪费大家的时间!”
左光恩似笑非笑的说道。
站在阉党的立场上,想要继续保持目前的政治优势,就必须阻止清流党人成为首辅。
偏偏朝廷有制度,按照正常的提拔顺序,庞亨升就是首辅的第一候选人选择此时开口找茬,就是为了给庞亨升添堵。
“左公公,你还是这么心急。
既然你都这么说了,那就从候选人中选吧!
如果大家有新的人选,也可以现在提出来,
先从扬州知府开始,大家推荐的候选人有翰林学士古有文、户部侍中豹、兵部侍中屈宗敏——..“
庞亨升不紧不慢的说道,仿佛完全没將左光恩的挑放在心上。
用实际行动告诉眾人,他宰相肚里能撑船,不屑与一阉人计较。
“翰林学士古有文,乃是天元元年的恩科进士。
进入翰林院也有些年头,现在到了该外放的时候。
放到扬州府歷练,我看正好合適!”
徐文岳率先开口爭取道。
单纯从利益上出发,扬州之行提前结束后,再爭夺扬州知府的位置,对他的价值远不如之前。
对老大的利益减少,不等於小弟的利益也在缩水。
从翰林院下放到扬州知府,这种含权量极高的位置,迈进的可不光是品级,还有政治前途。
翰林院清贵不假,但那只属於年轻的翰林学土。
如果不能及时跳出去,那么就是一辈子的清贵学士。
各大派系培养的种子选手,都会在合適的时间安排到地方上歷练,有了政绩之后再回京发展。
扬州府存在大麻烦,同样也拥有大机会。
如果天下太平,什么问题都没有,也不会有政绩。
一个缺乏政绩的官员,就算是身居高位,也没法令人信服。
“古有文確实是一个人选,但我觉得户部侍中鄢豹更適合。
扬州府刚刚遭遇战火,正处於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对主官的要求非常高。
鄢侍中常年待在户部,天天和钱打交道,最擅长理財。
如果能够担任扬州知府,正好发挥他的长处,用最小的代价重建扬州。
一旁的吕阁老,紧跟著推出了自家的小弟。
有了两人开头后,各方纷纷推出各自的候选人,爭的是面红耳赤。
人选陷入僵持,让这场內阁会议,直接不欢而散。
没有討论出结果来,眾人的脸上没有一丝的慌张。
按照大虞的惯例,檯面上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可以在台面下协商解决。
大人物们之间的爭吵,都是做给皇帝和下面小弟看的。
如果不在幕后进行政治交易,隨便一个人事任命,都能够吵到天荒地老。
这是政治平衡,必须付出的代价。
成国公府。
“景兄,你拿定注意了没有?”
镇远侯李原关心的问道。
自从两家联姻之后,本就是世交的两人,关係变得越发亲近。
“李兄,不瞒你说,我现在的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
理论上来说,现在勛贵中就数我们两人威望最高,担任左右都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皇上迟迟没有表明態度,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万一他动了心思,从边军將门中提拔一人上来,也是有可能的。”
景国良一脸为难的说道。
隨著文官集团的崛起,大都督府的权力,被兵部分化走了大半。
可这个机构依旧掌控著京营,对地方將领任免拥有发言权,属於名义上的最高军事机构。
理论上来说,大都督府同內阁是並行的机构。
作为大都督府的右都督,他早就是大虞军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主。
现在前面的左都督掛了,按照惯例轮到他补位。
不同於竞爭激烈的內阁,大都督府这次是没有竞爭。
有资格参与角逐的候选人,除了他们两个幸运儿外,另外几个都去见了阎王。
“景兄,你完全是多虑了,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
自大虞开国以来,从地方上选人担任左右都督的,可曾给过一次实权?
听了李原的话,景国良陷入了沉思中。
对皇帝来说,这种要害部门选人,能力是其次,关键是忠诚度必须保证。
调九边將领入京,可不是因为信任,而是避免功高震主的架空手段。
本身就心生疑虑,自然不可能给实权。
掛个虚名,就和加虚衔差不多,实际上的角色就一顾问。
需要諮询的时候,皇帝招到身边问问,不需要了就荣养起来。
“李兄说的不错,確实是我想太多了。
不过这种事情,我们不宜太过主动,先拖著看看吧!
大都督府的职权虽然不及当年,可需要处理的政务依旧很多,不可能一直积压著不动。
如果拖的时间长了,让兵部有了更多的想法,想来陛下也不愿意。
今上最擅长权力平衡,不会容许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
不过其他人的人事任命,可以儘快確定下来。
勛贵集团这次损失惨重,我们必须儘快培养后备力量,弥补之前的损失。
为了加强对两淮地区的控制,有必要建立一支募兵,以震慑东南。”
景国良缓缓说道。
看清迷雾,成国公一下子恢復了往日的睿智。
“景兄的意思,在扬州设立参將。
安插我们的人过去,监控两淮地区,辐射整个东南。
牧儿虽然在扬州,但他的职位还是太低了一些。
就算之前立下了军功,也不好一下子提拔上去。
不知景兄可有人选?”
听了李原的话,景国良当场翻了白眼。
看似是在询问,明显是已经推荐了人选。
“不好一下子提拔上去”,不等於无法提拔上去,无非是需要付出的代价大小。
这次南下,他们都是贏家,成功从两淮盐业中分走了一杯羹。
可这种利益並不稳固,若是长期没人看看,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掏空。
对两家来说,都需要在两淮地区扎下一颗钉子。
李牧是李原的侄子,同样是他的女婿,对两家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资歷的不足,对大人物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
此时提出来,明显是让他趁著联姻的消息没有对外公布,先一步敲定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