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变计东进(2/2)
“这就像个扁担,南北两线鞑子位于扁担的两头,罗定州位于中间。赤军攻下罗定州,也就折断了扁担,把南北两线鞑子隔成两半,彼此不能支援。
“此后,赤军再以精兵坚守罗定,北上德庆则威胁北线鞑子退路,南下阳春则威胁南线鞑子退路。赤军可一举夺取战场主动权,从容反攻粤东。”
岑丹初不是没有考虑过东进罗定,只因清军派重兵防守罗定,赤军强攻罗定并无胜算。北线清军很容易向罗定调派援军,赤军主力却远离前线,一时半会儿赶不到罗定。万一赤军攻不下罗定,清军援军毕至,赤军将腹背受敌,陷入危险的境地。赤军每临大战,习惯诱敌深入,后发制人。先放任敌军扑进,时间一长,敌军部署必有弱点。再瞄准敌军弱点,以亲兵协快速机动,直扑敌后,往往一击致命。
这一招屡试不爽。但此次粤东之战,对手是张存仁、巴山、尚可喜、耿继茂,皆号称满清名将,久经战阵,行军部署并未露出明显破绽。南线清军突出,兵力分散,实因南线地形特殊,尚可喜的部署并无明显问题。
虎贲镇从郁林州出击,绕远路不说,不一定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到了郁林州,从正面与清军交锋,就得按部就班地打,势必将拖延战争进程。
赤军粮草只够坚持三个月,必须速战速决。若按原定计划,以赤军现有的粮草,只能击败清军,收复失地,占领广东西部州县,谈不上收复广州,更无力全歼清军。
与之相反,粤东之富庶,超出粤西十倍。清军攻下广州后,占领了珠江三角洲、北江流域,坐拥粤东富庶之地,可以很方便地筹集粮草。张存仁威望素著,还能从江西、福建、江南等省份调集粮饷、兵员,更能持久作战。
战争真要是演变成持久战,也就成了消耗战。粤西资源匮乏,真要拼消耗,赤军并非清军对手。
丹初有些心动了。他习惯谋定后动,临时改变战略,还真有些难以决断。
“国主,军令已下,若是临时改去罗定,会不会太草率了?”虎贲镇副镇统曹煜说道。他老成持重,并不赞同东进罗定。
作战局长何肇基也反对,说道:“李爵帅既已知道虎贲镇到了岑溪,鞑子也必有耳闻,罗定方面必有防备。”
明末时,战争艺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每临大战,交战双方都会远远地派出斥候,前线几成半透明状态。
岑溪离梧州、封川不远。虎贲镇在梧州渡江,声势浩大,必已被清军侦知。
丹初未置可否,反问李元胤:“贤弟,实不相瞒,我军攻坚器具不多,若要强攻罗定,除非城内有内应。你有把握策反守军吗?”
李元胤犯难了。他在罗定州呆的时间并不长,由于长期宿卫朝廷,与东勋将士并不亲密。罗定州城内外是有不少东勋降军,但清军防范甚紧,李元胤不见得能策反他们。
李建捷刚过十八岁,骁勇善战,慨然说道:“两军争战,争到最后都是争一口气。鞑子已经逼到了家门口,将士气愤,士民惊恐。国主若引军西去,恐士气丧失,民众失望。如马雄、郝尚久等首鼠两端者,亦将犹豫自计。”
“善,”丹初颇受触动,决定变计东进罗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