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扩军与选拔(2/2)
本来合格的教习就十分紧缺,如今还要分出一部分到新开辟的云贵地区,那就更是捉襟见肘了。
于是他连连上书,希望能从天府书院里,临时抽调一些教习前去支援地方。
江瀚自然不可能同意,天府书院可是他亲自挂帅督办的要地,里面的师生个个都是宝贝疙瘩,哪能轻易匀出来给其他地方。
无奈之下,王承弼只能退而求其次。
他紧急在成都筹办了一个名为“传习所”的机构,打算从落第举子、民间饱学之士中遴选可造之材。
传习所主要负责进行短期突击培训,集中力量教授新学内容,以期能尽快培养出一批教习。
对于王承弼的叫苦连天,江瀚压根儿没时间理会,他正全力专注于另一项大事。
在全军范围内选拔精锐,补充战兵,并举行军中大比。
按照既定的扩军计划,汉军将在今年内,将战兵扩编至八万人,而民兵则要扩充至十五万人。
扩军绝非易事,必须遵循严格的章程。
民兵的选拔相对简单,主要是在各村镇的青壮乡勇中,挑选身体强健、家世清白者。
在农闲时节,民兵会组织集中操练,使其能胜任地方警戒、协防和维持秩序的任务即可。
而战兵则完全不同。
这些完全脱产的士兵,将要接受长期、且严格的军事训练,方可成为野战锋的锐士。
在现阶段中,战兵的主要来源都是从民兵中选拔出来的。
选拔过程分为三步,对应三种结果:
直接达标:即通过所有考核科目,身体素质、军事技能基础俱佳者,可直接编入战兵序列,接受更高强度的专业训练。
半达标或候补:是由部分科目优秀,但整体并不达标者组成。
这些有潜质的兵员,将会被编入预备营中,进行针对性训练,等考核完全通过后,才能转为战兵。
不达标:未能通过主要考核科目的,统统会被退回民兵序列或者作为辅兵使用。
而对于选拔考核的科目,江瀚则是分为了四个基础科目。
体能、武艺、纪律、文化。
体能很简单,就是负重长跑。
参加考核的民兵需要背负三十斤的刀甲,在一炷香内,绕校场跑五圈。
一炷半视为候补,超过两炷香则淘汰。
随后是举掇石,要求二百斤的石锁,必去地一尺,上膝或上胸即可。
(取自明代精锐要求:隆庆四年议准凡天下军民人等,力胜五百斤或四百斤或三百斤以上及武艺超众者,府州县呈送抚按严加考较)
再然后是开强弓,普通战兵需拉六力弓(72斤),精锐需拉八力弓(96斤),拉不开六力弓者视为淘汰。
一些杂项,比如跳壕沟,越矮墙等也要考核,测试“逾高超远”之能。
其次是武艺,主要考核刀、枪、藤牌的使用。
其中重中之重还是考验射箭,以步射为例,八十步的距离,十中三为合格,十中五为优。
对于习惯用火器的,则会专门考校火器的装填速度,命中率等。
至于骑射一项,江瀚则暂时没有加入考核当中。
一来是四川招募的民兵很多都没接触过马匹,让他们骑马都困难,更别提射箭了。
再者是军中马匹本就不多,大多都是些挽马,用来驮货还行,但骑射就有些不够看了。
对于骑兵的培养,要等到民兵们入选后,才会逐步开始接触马匹。
此外,明军中也有不少善骑射的,到时候直接招过来就是了。
有粮有钱,不愁找不到合格的骑兵。
在体能和武艺两项考核中,被刷下来的民兵是最多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精兵。
但在纪律一项中,这些民兵表现得还不错。
包括听鼓闻号,令行禁止等,基本都能做到。
毕竟在民兵的操练中,纪律是最重要的一环。
从一介农夫转化为亦耕亦战的民兵,最重要的就是识纪律、懂号鼓,否则就是一盘散沙,根本指挥不动。
而文化考核也不难,只要能识得数百常用字、会简单计算的即可。
有一说一,在明代这个时间段,普通百姓的识字率很高,基本能保持在20%到30%的水准。
江南一带更高,大概能有30%-40%。
可惜这一切随着野猪皮入关,全都毁于一旦了。
对于战兵的选拔,由于已经定好了章程,所以江瀚并不担心,照章办事即可。
他现在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正在举行的全军大比之上。
此次大比的层级和标准,远远比选拔普通战兵要高。
江瀚为了筹备探事局,直接下令在全军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比,用以选拔对外情报部门的骨干力量。
既然是骨干,自然要优中选优,所以就得从现有的数万战兵中挑选尖子充当。
杨林,陕西清涧人,是最早一批跟随江瀚起事的老兵之一。
他经历过吕梁山的血战,也曾经在黄河渡口来回转战,见证了汉军一步步壮大至今。
因此在江瀚称王立制后,他也是第一批分到媳妇儿的人。(274章)
此刻,他正站在成都北郊大校场的选拔区域内,参加此次全军大比。
周围全是和他一样弓马娴熟、久经战阵的同袍。
第一项仍然是传统的武艺考核,但标准却比平常高了不少。
步射需要在百步以外张弓,最低要求也是十中六;
而骑射不仅需要熟练分鬃、对镫、抹鞦,而且还要求在奔驰中准确命中标靶。
刀、矛、藤牌等武艺,不再是简单的把式,而是要模拟实战,披挂上阵。
不仅要考察个人武艺,而且还要组成小队,考验战阵配合。
作为积年老兵,杨林凭借着多年战场搏杀的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在武艺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本以为十拿九稳了,但没想到接下来的测试有些让他出乎意料。
考完武艺,入选的战兵统统被带到校场西侧的营房里。
在这里,将要考核他们的文化水平。
杨林等二十人,被带进了一个临时搭建的营帐内,里面摆满了桌椅,军中的掌令官们则依次发下了试卷。
题目不算难,主要是辨认常见的文字,舆图,以及一些术算题。
杨林虽然在家乡不曾上过私塾,但好在军中早就推行了识字班,杨林跟着掌令学了不少,所以这部分完成得还算顺利。
他注意到,身旁几个在校场里大杀四方的同袍,此刻正抓耳挠腮,脑门上流的汗比在校场上拼杀还多。
“狗日的,让你平时不好好听讲。”
杨林暗中笑了笑,随后将试卷一交,潇洒地离开了营帐。
不出所料,他的笔试也得以顺利通过。
接连过了两关,杨林心想怎么着也该稳了吧,可没想到下面的测试却越来越奇怪了。
通过考核的战兵们又被带到了校场南侧,这里已经搭建起了一个营地。
众人被告知可以暂时休息,但不得随意触碰营地中的一草一木。
杨林听罢一头雾水,不说休息吗?怎么还有条条框框限制着?
没办法,他和一众同袍只能蹲在营门外大眼瞪小眼,看着营地发呆。
可刚过去了一炷香的时间,考官不知道又从哪个犄角旮旯里杀了出来,将他们这批战兵又带回了营房。
只不过与之前考核文化不同,这次战兵们是被单独分开带走了。
还没等杨林发问,面前的考官就率先开口了:
“刚刚在营地里待了一炷香,我现在有几个问题要问你,请据实回答。”
“首先,营地里挂的旗帜是什么样的?”
“颜色、旗号,样式等,把你看到的都说出来。”
“其次,营地里堆放草料的位置在哪?大概有多少?”
“按照你的推测,这批草料大概能支撑多少人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