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在下十二万吨的大船(1/2)
第210章 在下十二万吨的大船
国内在零售端、批发端的行业老大,其实这时候还不明朗,在细分市场上,也要过个十来年,才会逐步出现各种行业霸主。
不过也并不是那么稳当,正经来讲长期把持行业霸主地位的,在零售端和批发端,基本都跟后来的互联网经济大爆发息息相关。
但也就稳当了十年左右,类似即时通讯软件这种工具,本身是没有多少产出的,用户基数才是筹码,是通过用户基数转化成别的盈利模块来赚钱。
张大安不大力推进即时通讯软件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那个美国时间搞这方面的推广,纯粹浪费精力。
“老板,京城的传真。”
“嗯。”
张大安点点头,“让‘劳动力开发事业部’抽调人手出来,让负责东北那一块的临时去一趟京城,当地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有人会过来对接项目。”
“是。”
说罢,张大安又拿起听筒,新接入的一通电话,那自然是江口省这边的青基会,一般情况下是没资格跟他直接对话了,不过这次情况有点儿特殊。
张总教头既要让“金榜漫画”起热度,还要顺手做一下吴都市和崇州市的玩具产业龙头老大。
顺手的事儿。
干掉石向道这种货色只是带一把,重卡碾过减速带,还管减速带会不会受伤吗?
不过没想到的是,张总教头跑去“状元班”开会庆祝“状元班”斩获二十五个区县状元的时候,邱建民专门从江宁回了一趟沙洲,并且找到了张大安,说了一个情况。
“这个王永志是在乌伤市做小商品批发的,主攻东南亚和中东市场。他呢,算是上门女婿,是查继祖的大女婿。”
“闸机组?哪个闸?”
“查,跟检查的查同字不同音。”
“很老卵?”
“那必须的啊,在‘英联邦’国家有门路的。十几年前香江做牛仔裤的水洗生意,就是他弄到莞城市去的。因为搞了个认祖归宗大会,原本在文化界就蛮有说法的,现在影响力更大,浙水那边城区的一部分物料供应站,就是查继祖最早弄的。”
“这么老卵的?”
让张总教头有点儿诧异,因为十几年前能做牛仔裤的水洗生意,利润是不低,但技术难度在当时是比较高的,有各种指标要求。
除了污染大,严格来讲也是个高附加值的行当。
而通常来说,这都是当地“低调一族”的生意,查继祖一个浙水外地人,能在岭东省莞城市如此宗族氛围重的地方搞出名堂来,有点儿实力。
即便是二十年后,莞城市的产业分布,也是以“镇”为单位,街道什么的压根没人提的,哪个镇是哪几家本地“刹帝利”的投资,都是划分好的。
外部想要抢地盘,只能是“富士康”这种类型的,直接空降一个超级园区,然后就把“刹帝利”给镇压了。
“瓣”公司的自建工厂就是这种类型,区县“婆罗门”家族也扛不住这样的庞然大物,通常就是顺手多搞点儿拆迁费,别的就不用去想。
“那现在是什么说法?”
“王永志跑去沪州活动了一下,希望跟你谈一谈,大概意思就是放过石向道这个人,之后登报道歉、登门致歉都可以,顺便还能赔偿崇州和吴都七八家工厂一笔钞票。”
“为啥王永志一个做批发的,会帮石向道来说话?”
张大安更加好奇了,这八竿子打不着的,莫名其妙。
现在级别也算是高级的邱建民顿时笑道:“我来的时候就打听好了,个婊子养的应该是听了查继祖的指示,打算保下来石向道。原因呢,我听省里做外事的人讲,好像是嘉道理那边有人从中做和事佬。”
“是半岛酒店的那个嘉道理?”
“对。”
“嚯哟……”
本来张总教头这辆“泥头车”就是歘的一下从石向道身上碾了过去,现在居然有人给这个叫石向道的“减速带”做了加固?
这就有点儿意思了啊。
他寻思着还是顺手的事儿呢。
“石向道这样一个老废物,有啥好处保下来呢?我有点不明白。”
“我估计啊,应该是一条路上的。”
邱建民也是见多识广,再者他是很多年前的连长,吃过早年间的猪肉,自然也见过早年间的猪跑。
“老伯,有水平的啊。”
“那你看啊,真当我就是以前在局里吃糠咽菜啊。”
抖起来的邱建民捧着茶杯,笑着道,“我就记得老早……我老子还活着的时候,闹过‘轮流当庄家’的笑话。石向道我肯定是不认识的,但是差不多的人,我见识过的。”
“戴高高的帽子,然后在街上被当狗遛?”
“…………”
脸皮一抖,邱建民暗骂难怪你只宗桑(畜生)被人骂“余孽”,确实底子就这样啊。
邱建民当然不会应了张大安的话,而是说道:“反正斗得蛮厉害的,然后当时纺织厂做出口,跑出去不少人。”
“有查继祖那一家的?”
“他们跑啥,老早吴都丝绸公司的副总,跟查继祖没啥关系,我的意思是差不多的一类人。”
“我说呢。”
张大安笑了笑,不置可否。
人们对“血汗工厂”的印象,其实有些偏差的,很多人以为都是集中在“珠三角”成为典型。
其实时间线要有所变动,“珠三角”的“血汗工厂”是持续性变化的,二十年前初步成形,然后开始蔓延,随着劳动力的流动,在十年前逐步走上巅峰,然后巅峰期维持到现在没啥变化。
至于说收尾,那就是城市化进程倒逼“血汗工厂”在“珠三角”成为配角,标志性的转变,那自然是宝安市的真正爆发,在工业质量上,追上了沪州。
门类固然是沪州市的工业门类最齐全,宝安市算是有诸多短板的,但是长板很长,质量也就高了起来。
而除了“珠三角”,正经来讲第二大“血汗工厂”,很多人印象流是“长三角”,这其实是不准确的,精准一点来说,大头就是浙水省的乡镇个体经济。
省城余杭在扩区的时候,环余杭周边一圈的轻工业,依然存在大量劳动工时十二小时以上的纺织厂,当然扩区之后还是大量,只是相对减少,但不多。
只不过这些工厂的老板本身,起家时候对自己也狠,他们自己创业的时候,也是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所以受雇工人反而没啥话讲。
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大爆发,时间线是比较靠后的,同时互联网经济大热,两相冲抵,进而新媒体工具人手一个的时候,“九九六是一种福报”是一种“显学”,程序员们的狗叫声远远压倒机械工程师、机修工等等一线制造业从业人员,那最后就是集体翻篇。
在这个过程中,做小商品批发能做成国际业务的,不存在字面意义上的好人。
查继祖既然能做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业务,或者说他让他的大女婿王永志做这个业务,那是真有点东西的。
不简单。
对于一般的认知逻辑来看,既然查继祖和王永志的商业活动主要在浙水、岭东以及东南亚和中东,那么人们第一印象肯定是以为他们的靠山在当地。
让张大安匪夷所思的是,王永志老家蓉城,尽管是做上门女婿,可祖上是“汉州王氏”,世居蜀中算下来也有千把年,“巫妖王”张献忠也没整死他们,真正大伤元气还是“长征”过程中参与了围追堵截,被“运输大队长”当成了肥料。
王永志在英国有六家注册公司,正常运营的有三家,其中两家是贸易公司,一家做英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在日本有个合资商社。
在日本通常来说,中小型商社都是“倒买倒卖”性质的,王永志搞的这个也正是如此,只不过多倒一手,有大量业务会在保税区工厂完成在日本的最后一道工序,然后发往英国。
要查到这些东西,还是需要一些能量的。
维持“社会工程学”的运转,成本不会低,好在张大安的人脉在低层和高层都还行,一线劳动者提供的情报如果只有一个两个,那没啥鸟用,但如果有三五百、七八千、五六万,那就是大数据,是可以纳入数据分析重要参考指标的。
至于说高层的消息,都是为了印证“大数据”没有错。
了一些时间,邱建民留在沙洲市也有几天,看着“状元班”再创辉煌,他也感慨得很,可惜“状元班”只有一个,江皋校区和马洲校区是没有“状元班”的。
再者就是“状元班”纳入学员的原学籍所在地统计,跟沙洲市没啥关系,沙洲市这里也不宣传这个,只宣传我市今年高考再创辉煌云云。
“王永志查得怎么样了?”
志愿填报大会的时候,邱建民再次过来溜达,顺便搞点礼盒回去。
他现在这个级别,不是说真要张大安那几箱桃子、葡萄,纯粹是给家里保持点跟张大安的关系。
“确实不简单,背景蛮硬的。”
不查还好,查了让张大安都吓一跳,人们对汉州的印象,是多年以后汉州的“刘氏兄弟”,作为有活力社会团体的标志性人物,能够驰名全国,那确实是有点儿东西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