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一统天下,是我大中华的传统美德 (求首订~)(1/2)
“救命啊~~~”
”官家,饶了我吧~~~”
”我错了,我真的错了~~”
”二哥,我是你弟弟,亲的~~~”
汴梁城,大內。
赵光义的惨叫声不绝於耳。
一眾御前班直目不转睛,默默看著天幕,无人敢於异动言语。
天幕里的仙人,爆了个大瓜出来。
咱皇宋的江山社稷,居然落到了晋王一脉的身上。
什么是大瓜,这个就是了。
官家可是有儿子的!
晋王是如何夺取皇位的,真是好想知晓~~
此时听著晋王的惨叫声,依旧是中气十足,想来官家还是念著几分兄弟之情的。
天幕之中,影视剧混剪继续播放,旁白声继续响起。
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皇帝。
赵匡胤跟隨柴荣,南征北战立下许多功勋,本人也是一路升官。』
柴荣驾崩后,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
赵匡胤任殿前都检点,节度使。』
'这之后,风闻契丹入侵,赵匡胤奉命出征北上,於开封城北陈桥驛,受诸军拥戴称帝,这就是陈桥兵变。『
赵清然插话点评“陈桥兵变,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这事的根源,还是唐末以来的乱世。
”武夫当国的乱世之中,崇尚武力的武夫们,无法接受一个七岁的小孩成为自己的皇帝,就算这孩子是霸王復生也没用。”
“他们只尊强者,唯有强者才能带领武夫们取得胜利,储存性命。”
“这就是当时的外部大环境。”
赵清然“说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什么的,君可知赵匡胤不接受的话,有的是人急著上位,至少赵光义已经是急不可耐,就差伸手去抢黄袍了。”
汴梁城大內。
打累了歇口气的赵匡胤,听到这番话当即又来了力气。
恨恨的瞪著弟弟,上去又是一通暴揍。
『大环境之下,就是为何歷史选择了赵匡胤。”
『首先还是要提他的父亲赵弘殷。”
'赵弘殷死在陈桥兵变之前四年,在他活著的时候,一直都是后周的重要將领,与儿子赵匡胤一起掌管后周禁军,也就是说父子俩同时手握兵权。“
”从军多年,积攒下来的人脉网路是非常强大的,几乎遍布禁军上下。”
“赵弘殷死后,这些人脉关係,自然而然的落在了赵匡胤的手中。”
赵清然继续点评“其次,就是赵匡胤自己也非常善於笼络人心。”
“他与石守信,杨光义,刘庆义等人结拜为异姓兄弟,就是著名的义社十兄弟。“
“他们都是军中將领,各个手握兵权。“
“联合在一起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
『大环境上,大家对年幼的皇帝不满。“
”大环境之下,实力名声能力等等方面都足够的赵匡胤,就成为了眾人选择的必然。”
”这种军队决定国家命运的事情,在唐末藩镇割据的时代里,其实很是常见。”
“所谓黄袍加身,更像是水到渠成。”
天幕继续播放。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迅速带兵返回汴梁城。
“守卫汴梁城的主要禁军將领,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很快就开启城门接应。『
城內各路兵马,几乎无人抵抗,近乎兵不血刃拿下了汴梁城。『
五代不断更叠之时,汴梁城经歷过太多的血腥兵乱,屠门灭户不过等閒事。”
许多曾经煊赫一事的家族,都消失在了一次次的兵乱之中。“
”可赵匡胤却是严格约束军纪,並未出现以往那种烧杀劫掠的人间惨剧,由此得到了內外一致支援。『
之后柴宗训禪位,赵匡胤登基称帝。
他担任归德军节度使一职,其所在地就是宋州,遂以宋为国號,定都开封府。”
赵清然暂停影片,就黄袍加身这一歷史重要事件,进行点评。
“在我看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本质上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齣戏。”
”首先,他拿到兵权出兵的理由,是风闻契丹入侵,可实际上契丹人压根就没来。“
”其次,在出兵之前,汴梁城內已经开始传童谣『点检做天子』而赵匡胤就是殿前都点检。“
“在陈桥驛的时候,黄袍是说拿就拿出来了,这玩意可不是军需品,需要隨军携带的。“
“回到汴梁城的时候,文官们甚至连禪位詔书都事先准备好了。”
黄袍加身成功后,赵匡胤的母亲,也在人前说过『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果然什么?果然把事儿给办了。”
还有就是,称帝之后立刻杀了汴梁城封邱门的守將,又升了陈桥门守將的官职。“
“必然是封邱门守將没同意跟他干,而陈桥门守將同意开城门了。“
“赵匡胤还是很小心的,他上位之后就將继任的殿前都点检给撤职,以免『点检做天子』的戏码重演。”
这才是黄袍加身的真相。
天幕继续播放。
登基之后,赵匡胤整理內政,接手后周遗留资產。”
他加强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產,在政经军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之后確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开启了一统天下的战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