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妖风袭来(今日三更,下午还会有一更(1/2)
第85章 妖风袭来(今日三更,下午还会有一更)
由于王熙也不愿他们太早来上学,毕竟学院最近事情比较多,到时礼部那边还会送来一批歌妓,故此,就给了他们半月的时间去准备。
然后就这么将他们给打发了。
今日朝廷放假,张说就约着张九龄来到东市的张白手店。
“张相公,曲江先生。”
二人刚刚入门,便引来大家瞩目,甚至有不少人上来行礼。
张说虽然才刚刚回来,但是他在当下诗坛的地位,一点也不夸张的说,那就是泰山北斗级别的,而张九龄也已经不是初出茅庐,且自身才华横溢,是早已得到不少人的认可。
张说向众人拱拱手,回得一礼,笑问道:“方才诸位在谈论什么?”
一人便道:“回张相公的话,吾等正在谈论诗咏大赛。”
又有一人问道:“到时张相公可会去?”
张说点头笑道:“如此诗坛盛会,张某又怎会错过。”
那人又问道:“听闻科举也将加入诗赋。”
“嗯。”
张说点点头:“这回是不会有错的,圣上决心要振兴诗坛。”
言下之意,这诗赋所占的比例,还不少。
众人闻之,皆是喜出望外。
这对于文人而言,真的是天大的喜讯。
交谈片刻,张说与张九龄便在酒保的引路下,来到阳台边的雅座坐下。
点完菜后,张九龄问道:“听闻陛下已经将科举一事,交于恩相。”
武信只是负责教育改革,就是在教育中,加重诗赋教学的比例,而科举属于国家头等大事,肯定是宰相们的事,就不会交给武信这个外戚。
张说笑道:“陛下此番招我入京,不就是为此么。”
就事论事,前期李隆基用人是一点也不糊涂,真的就是按部就班,每一步都恰到好处。
启用姚宋负责的是打击外戚宗室,整顿吏治、竖立朝纲,广开言路,而启用张说,那就是为了文治武功,张说在文坛地位,是毋庸置疑,同时他还担任过边疆大吏。
可谓是文武双全。
随后张说又笑道:“这也是我提拔你的原因。”
“不敢,不敢。蒙恩相看重,九龄愧不敢当。”张九龄非常谦虚,又问道:“不知恩相有何打算?”
张说捋了捋胡须,“无规矩不成方圆,文坛亦是如此,首先还是得制定政策,让诗赋变得更有气节,更有价值,而不是闺房里那嘘寒问暖,那不符合我大唐风气,也不符合陛下的期许。”
张九龄听得频频点头。
李隆基要重塑大唐风貌,为盛世着墨,就不能说完全自由发挥,如果随便写,就不能说是“重塑”,还是得对应这个时代的需求,所以必须定下文艺政策,就是给予一个大方向的指引。
而这个可不是说说,因为诗赋跟科举挂钩,那么朝廷定下这个方针,你们就得往这边走,不然的话,这成绩是不会好的。
张说问道:“九龄,你有何建议?”
张九龄谦卑道:“还望恩相先给予提示。”
张说想了想,言道:“讲实用,重风骨,尚气势。”
张九龄沉吟片刻,回道:“崇丽泽,重文采,讲滋味。”
张说闻言一喜,抚须哈哈笑道:“我果然是没有看错人啊!”
张九龄谦虚笑道:“只怕恩相早已想到。”
张说只是笑了笑,并未有否认。
讲实用,重风骨,尚气势-——这就是初唐四杰的风格。
而崇丽泽,重文采,讲滋味——这是文章四友的风格。
其实他们才是唐诗的奠基者,隋唐之前和之后的诗赋,是有很大不同,而他们就是改革者,李白、杜甫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将诗赋推向顶峰。
张说就是打算先人的风采融为一体,来塑造这时期的大唐风貌。
这里面也寄托着当下文臣对贞观永徽时期的向往。
忽闻楼下一声咆哮,“道可道,非常道。”
二人寻声低头看去,但见一个愣头小子,手持绢布,边走边摇头晃脑。
又闻街对面又有一人道:“名可名,非常名。”
抬头看去,又是一个愣头小子。
先一小子突然晃动肩膀,道:“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对面那小子佯装抚须,“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正当这时,一辆马车从中而过,马车内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张说见罢,不禁都开心地笑道:“看来这国子监做的还不错,这些小子行路之时,也都不忘学习,此真是我大唐之幸也。”
张九龄却又疑惑:“不过.这背书为何要搔首弄姿。”
听他这么一说,张说也觉得有些怪异。
正巧,一个酒保端着酒菜上来,插嘴道:“相公有所不知,他们这不是在背书,而是在表演。”
“表演?”
“对啊!”
那酒保点点头道:“这些少郎全都是无名学院的学生,听说他们最近要参与什么分科考试,故此都在记词。这其实还不算什么,待会还有更可怕的。”
“更可怕的?”张说惊讶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