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朝堂争斗,宋时安功过几何(2/2)
“嗯。”皇帝点了点头,接着问一旁的喜公公,“百官都到齐了吗?”
“淮侯赵烈身体抱恙,荀候赵伦自言罪臣,不配与百官为伍,与其子赵湘于家中,等候发落。”喜公公说。
听到这个,百官突然察觉到了什么风向。
赵伦就不用说了,鹿鞭一条了。
但勋贵赵烈没来。
他儿子,可是明晃晃的吴王党。
父亲不来,这是不想影响他儿子发挥吗?
今日,确实是要有些争论。
实际上的,或者象征性的。
反正没有事情是随便就能自然成行的。
“朔风的事情,姑且是安定下来了。姬渊,他也从武威回去了。”皇帝说道,“但有些事情,还是得解决解决的。”
说罢,他对汪辰说道:“汪大人,现在你代大理寺卿,就由你来陈述这宋时安案吧。”
“遵命,陛下。”
汪辰从文官那边的队伍走到中间来,双手拿着书面的口供,开始朗读宣告。
足足几千字,每一个都没有落下。
全部都是宋时安说的。
孙恒和济明的提问没有公开。
这属于是大理寺审案的流程和机密,不宣读是合情合理的。
在宣读时,百官就多有议论。
结束后,更是满朝堂的哗然。
虽说其中一部分人,早就知道了,但也跟着做出了惊讶的表情。
这宋时安,太有种了!
他这是要承担一切罪名。
他自己认了,不怕大理寺真的照那样判吗?
皇帝没有放宗人府里小魏的口供。
现在,还不是时机。
这也是让百官们,能够自由活动。
“诸位,议一下吧。”皇帝说道。
下面没人愿意先说。
皇帝也就开始点名:“孙司徒,你来说说。”
“遵命,陛下。”
孙司徒用一个‘遵命’免责,表明是皇帝让他说的,随后他便对汪辰说道:“搞刑名,那是汪大人的特长,老臣想知道,按照虞律来说,这该如何?”
皮球,直接就甩到了想当骑墙派的汪辰身上。
汪辰稍作纠结后,回答道:“回陛下,还有孙司徒。我与大理寺卿的左右监,孙恒济明在探讨后,觉得此事不可按照常理来判断。”
我草你妈。
孙司徒有点恨这个汪辰了。
作为大理寺卿,哪怕是代的,竟然把手下搬出来了!
甚至还主动提我儿子!
“那常理该如何呢?”有人问道。
“常理嘛……”汪辰在思索后,说道,“大虞律中,确实是有,罪则罚,功能减罪这一条。但功过如何,大理寺无权评判。”
滑起来了。
这汪辰,确实是谨慎。
还真能做到,哪边都不得罪太多。
但这看似是在中立,实则偏袒。
功是可以减罪,但能不能消罪呢?
常理是消不完的,可他没说这个。
这时,几人纷纷眼神暗示陈可夫,提醒他出来。
心一横,他站了出来,道:“陛下,末将认为,守住朔风,确实是大功一件。底下的士卒,军官,还有一些参与守城的官员,并不知情,也只是遵照命令行事,都应当有功。可是有些先河,末将认为不能开。”
“何意?”皇帝问。
“回陛下。”陈可夫认真道,“比如擅自调兵,擅自给兵士封官这个,着实是严重了。因此末将认为,论功行赏,论罪行罚。”
“哦?”这时,叶长清站了出来,问道,“陈将军,你的意思就是,奖励所有参与朔风战争的,而处置提出和决定的?”
这一句话,直接就把陈可夫说急了:“末将从来都没有说六殿下有过!”
竟然把六殿下拉进来!
“那就是说,奖励所有人,处置宋时安?”叶长清又问。
“我只是就事论事,从来都没有针对宋时安。”陈可夫面红耳赤的对叶长清说,“我与宋时安没有任何矛盾,我想的,只有今后,作为将领,将如何带兵?”
“那将如何带兵?”赵毅站出来,问道。
见被夹击,陈可夫义正言辞道:“随机应变也有尺度,并非是无所不为。试问,有了这一次的先例,以后是不是所有的将军,在觉得有劣势的情况下,就擅自调动军队,并且给手下封官凝聚军心?可吗?”
他这话一出。
满堂的官员,都点了点头。
“是啊是啊,不能乱啊。”
“这口子开了,那如何做到令行禁止?”
“况且此番胜仗,也有巧合。如若真的输了,必定损失惨重啊……”
这就是阻力吗?
打着大义的幌子,来将宋时安往死里整。
吴王感觉有点棘手了。
叶长清虽然沉稳,但这时,他也难以强有力的反驳。
突然的,赵毅开口道:“朔风只是劣势吗?”
“朔风确实是艰难,但是否有侥幸之心?”陈可夫反问,“以后都要为了功名,冒这侥幸吗?”
“那你愿意,冒着侥幸之心,把自己送到朔风城里,被姬渊几十万人包围吗?”赵毅诘问。
一句话,将好多人问沉默。
朔风可是必死的局面。
别人要模仿,至少得把自己送到九死一生的危地之中。
不然,凭什么说跟宋时安处境一样?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陈可夫被激了,回怼道:“况且,这天下只有宋时安有忠心,我就没有吗?”
“陈将军的忠心很好!”
赵毅丝毫不避,哪怕差对方两品,也丝毫不虚的大声道:“朔风守住了,但北凉还有一半沦陷。陈将军是否愿意立下军令状,与我各领一千禁军,前去将武威收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