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当头一炮(1/2)
第121章 当头一炮
转眼,大比之期便到。
旁人还在热烈讨论薛向的夺魁豪言是何等狂妄,作为当事人的薛向早就释然了。
即便魏夫人跟他说了,今次的魁首大概率在荫生中选出,他希望微茫。
薛向也不觉气馁,因为他放话纯是为了踩宁千军一脚,当不当第一,他并不在乎。
天未亮,号角三通,角声入骨。
薛向一身素衣,随诸生缓步而行,步入考棚正门。
有文箓戒在,考生方便了,监考也方便了。
薛向的一应文房四宝、吃食、清水,皆放入其中,文箓戒内置阵法,自带核验功能。
任何人想要据此作弊,都要掂量掂量自己有几个脑袋。
过龙门时,文箓戒冒起一缕蓝光,则证明了考生和文箓戒吻合无误。
又过一道门洞,一方青石上幽幽冒光,这是确认,随身没有空间类宝物。
穿过连环门洞,便见考场正中笔直大道,青石铺地,两侧号舍成排成列,密布如蜂巢。
高墙压顶,纸幌低垂。
远望整个考场,如一片灰白死地,只有步履声细碎延绵,仿若正走入神秘殿堂。
众考生各寻到自己的号舍,列于号舍外,不多时,圣人像被请出,投影虚空。
诸生便在号舍前跪拜圣像,祝祷考风顺遂。
百余息后,圣人像的虚影收敛,薛向等人在监考的号令下,各归号舍。
号舍不大,仅容一人活动其中。
内设简陋,纸窗透风,一窄石床、一石几、一盏油灯,除此再无他物。
石桌既是答题的座椅,也是睡觉的床铺。
号舍门楣,贴一符箓,正对石几。
和薛向记忆中古代的科举考试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入考者皆是修士,两三日间,不饮不食不排泄,并不算难事。
是以,号房中未设恭桶,远处山风送凉,倒也舒爽。
薛向第一时间从文箓戒中取出文房四宝和清水,在石几上摆了,静坐石床上。
天光从头顶通孔落下,洒在纸案之上,仿佛刀尖划过,照得砚台泛冷。
他轻轻抚过镇纸,闭目养神。
不多时,考卷和稿纸发至,足有半指厚,其中夹着一张讳表,录入了考生需要避讳的字、词。
这是当今文渊阁轮值大学士的仁政,毕竟他老先生当年吃过亏,好好的状元,成了第四名。
薛向快速扫一遍讳表,立时记牢。
又翻了翻考卷,考卷中没有试题,只有,一行行答题线,以及答题序号。
薛向正纳闷,便在这时,一道祥光从文箓戒冒出,直入灵台。
却是第一场考试的内容,规则、分制,等信息出来了。
却是:第一场考四书题,所谓四书:《正言》、《诗三百》、《风雅》、《大礼记》。
其中包括一篇时论题,大量的四书细节考察。
前者是主观题,五十分,后者是客观题,也是五十分。
单场总分,一百分。
答题时间:八个时辰。
薛向趁着锐气正盛,第一时间,阅题、答题。
便见时论题写到:
圣人云:政莫大于正名。
试以‘正名’一说,论当今郡中政事之失与应革之道。
薛向心中一喜,脑海一时回溯前世儒家与当世“正言”经典重合之处。
那句“正名”,俨然是《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的重铸。
他略略思索片刻,便在稿纸上写到:名者,政之本,纲之始也。名不立,则政失其体;名错位,则礼崩乐坏,民不知所从,吏不知所守……
一个时辰后,煌煌千言,便即写就,又了半个时辰修改、誊抄。
薛向静心诚意,进入物我两忘状态,半个时辰后,他从入定中走出,重新阅览自己所作文字。
越看越觉满意,纸上未用巧辞藻,然每一处皆有落点,每一句皆关制度,不涉诛心之言,却直指人事阴私。
对偶、用典、平仄,无一不精细。
自问,便是和他平素所背诵的名篇相比,也足以并驾齐驱。
当下,薛向开始做和四书相关的智识、注释、判断、引申义的题型。
许是为了拉开差距,题量极大,总计五十道。
薛向饮一口清水,吃一块猪油饼,待气息平定,开始答题。
很快,他便进入了状态,只余笔尖在纸张上的莎莎声。
不知觉间,便已至傍晚,一道夕阳从窗棂流入,落在薛向肩上,如水般微暖。
薛向安静地牵笔引文,天地仿佛寂然无声,只余灯火轻摇,映出他低垂的眉目。
那神情,不似临敌赴考,倒像临池观水,平澹而深。
他一笔一划,如溪水缓流,沉静安然,仿佛整间号舍,也在他笔下渐渐沉入一片澄明之境。
又两个时辰后,他答完了所有的题。
检查三遍,确信再无遗漏,念头一动,便将试卷收入文箓戒中。
不多时,文箓戒中便显露出一片文字,正是他在试卷上写下的文字。
只是和他写的文字不同,那些流光聚成的文字,便是正经的印刷体。
很快,流光聚成的文字,化作流光消失不见。
文箓戒中射出一道意念,投入他的脑海,告知:已交卷。
“到底是郡试,先进多了。不仅避免了接受卷的麻烦,还避免了书吏誊抄的过程。”
薛向暗暗赞叹。
离考试结束还有近两个时辰,薛向坐不住了,便躺倒在石床上假寐。
不知觉间,竟已沉沉睡去。
而距离薛向百丈开外的阅卷厅隔间的静室内,徐长缨正在饮茶。
铎铎两声,门敲响了。
他打开门,门外立着的正是监督监考的王宗靖。
对王宗靖的心意,徐长缨已有所领会。
他是学宫的人,本不必在意州伯指示。
可与此同时,他也是保守派的人,很不满意中枢掀起的变法风潮。
从这点讲,徐长缨又和沧澜州州伯分属同一阵营。
即便如此,他也不打算真的干预此次郡试。
除非,零风险。
故而,这一两日,他刻意对王宗靖避而不见。
却没想到,王宗靖竟追到这里。
徐长缨将他引入,闭上门,微皱眉头,“王大人,外面考情如火,你不去监督诸位监考,来寻徐某作甚?”
王宗靖微微一笑,沉声道,“徐兄,当着明人不说暗话,我那日所言,你意下如何?”
“王兄所言何事?我都忘了。”
徐长缨摆明了不愿接茬。
密室幽静,铜灯燃着青白火,壁上嵌着一方阵盘,隐隐有光流转。
王宗靖拱手,笑得温和,“当着明人不说暗话,徐兄,这次之后,你就不必留在沧澜学宫了。”
徐长缨盯着他,眼波微漾。
王宗靖缓缓坐下,“青城府君,将被调离。
学官再是清贵,也不如一地封疆,谁不愿一展生平所学?”
“我实在不明白,就为一个薛向?”
徐长缨不解,薛向就是名声再大,即便夺魁,不也就是个小小郡生。
“不为薛向。”
王宗靖道,“只为一改风气,至少在沧澜州,这次郡考,州伯是愿意看到的是一个个荫生独占鳌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