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22dishuge.com
首页 > 都市言情 > 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 > 第159章 臣不冤,是臣的叔叔冤!哦?!冤从

第159章 臣不冤,是臣的叔叔冤!哦?!冤从(1/2)

目录
好书推荐: 蓝卡星空 电子哪吒 糟糕!她们好像都不正常! 柯南世界的间谍日常 五行劫主 我的哥哥是高欢 重活一世,我一书封神 海贼:百兽团的地灾固拉多 人在阳间,你说我阴司当差十年? 从每日一卦开始打造长生仙族

第159章 臣不冤,是臣的叔叔冤!哦?!冤从何来啊!!!

其实有一句话,这些大臣们没想错,朱由检就是个自私鬼。他很清楚,皇帝的跟大明的是不同的。

作为大明的皇帝,当然希望大明好,但是有机会的情况下,他还是不介意拉拢属于自己的直属势力的。道德洁癖有时候是会害死自己。

说皇帝富有四海,那就是啥也没有,不如内帑里的几百万两白银和内廷的几千禁军值钱。

鹤立鸡群很显眼,狼群里面混入一个哈士奇也让人侧目。皇帝从辽西薅武将,像是赵率教是老总兵了,曹文诏也是孙承宗的老部下,被皇帝知道重用也还能够理解,而诏令里面单独提及曹文诏的侄儿就很耐人寻味了,毕竟他现在只是曹文诏的亲兵,军职只不过是个小旗官而已。

平时这群悍将戍守四方,朱由检见不到,明目张胆地拉拢也会被文官有意无意地阻挠,但现在战时情况特殊,朱由检可以光明正大的拉拢了。

来勤王的将领都得到了皇帝的单独诏见,朱由检对于武将还是很宽厚的,偏心得都让文官们有些嫉妒了。

唐末和五代十国将中国的道德枷锁砸碎,武人开始不当人,宋代矫枉过正,重塑了华夏的道德观念,约束了武将,元朝又将这些打碎,大明建立,重开华夏,以武立国,造就了明初武将的跋扈,同时也张扬了武功。

土木堡之后,以文御武的观念重新抬头,勋贵群体被废弃,直到明末。历史就是这样螺旋发展,忽左忽右。

人们不是从未从历史上学到东西,而是每一个新的朝代都是对上一个朝代的矫枉过正,而后又形成新的无解的困境。

关于加强武将待遇,增强武将权利,统筹兼备,减少掣肘,这些话在明中晚期一直都有被提及的。

一个国家从来不缺少有识之士,甚至这些话都不是武将自己叫屈,因为如果他们自己提的话是犯忌讳的,这些话是由文官提起的。

大明的官僚们还是希望国家变好的,他们有混蛋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反倒是最喜欢玩掣肘的一直都是皇帝本人。

大部分的皇帝并没有这么大的气度,或许是不曾被记载入史书的真实历史真的发生了许多只在皇帝之间口口相传的不忍之事,比如诡谲的土木堡之变,诡异的嘉靖朝,往后一连好几个皇帝的异常举动。

难道说真的是天要灭亡大明,才出了一连串的奇葩皇帝吗,还是另有隐情?这些朱由检都不得而知,毕竟他原本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藩王罢了。

皇宫没有大内高手,魏忠贤也没有民间传说得那样可怕,不过只是一个上了年纪有几分狠辣的老头。

内阁辅臣本质上是个六品小官,给皇帝打杂,他们之所以显赫,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显赫,身上挂了一连串的头衔名号,比命还长。

就连可怕的满清头号屠夫多尔衮,也只是个长得比较凶悍,派几个人就能摁住爆锤,被吊起来也会疼得嗷嗷叫的普通人类而已。将人神化只不过是离得太远,只要靠足够近,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人。

大小曹有幸被皇帝邀请进内廷用膳,皇帝的青云宴已经很出名了,就连曹氏叔侄这种关外之人也有所耳闻。

曹文诏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不想当总兵的游击不是一个好参将。他在孙承宗手下过得还不错,后面受到祖大寿节制就有些不开心了。

他讨厌祖大寿这种老兵油子,面对国家危难不敢挺身而出,明明是大明的将军,却做事优先考虑个人得失,出卖友军,丝毫不觉得害臊。

虽然他也不是就认定了祖大寿就是建奴的奸细,但他跟建奴勾勾搭搭不清不楚是没办法洗白的,这不是就是养寇自重嘛。

都这样了,这厮还有脸弹劾毛文龙跟袁可立养寇自重,身为边将参合朝廷的党争,这人太复杂了,曹文诏耻于为伍。

这次入京,他们这些辽西土鳖还是比较开心的,毕竟皇帝给他们记功升迁还是不含糊的,就是大明的武职贬值得有些严重。

比如总兵官,按理来说应该手底下有万人以上的大兵团,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总兵只有三四千人,亲卫家丁都凑不齐一营,窘迫得不得了。

与很多人以为的家丁都是武将的私人武装,依靠贪墨军饷养出来的不同,大明官方既然明目张胆地在公文里面提及亲卫家丁这个群体,那就是说明朝廷是承认这些人,并且武将的亲卫家丁都是要跟朝廷报备的,朝廷也会拨给相对应的钱粮。

其实大明的朝廷没有这么迂腐,很多政策都是灵活改变的,不好的事情能够阻止就阻止,阻止不了也就顺势而为了。

大明的灭亡有一定的偶然性,直到猝亡之前的最后几年,大明都依旧能够征到赋税,能够组织起来十几万人的精锐兵团与建奴决战。

在崇祯十六年这种北方七省大旱,大明的旱灾到达巅峰的时候,洪承畴在松山也依旧囤积了几十万石粮食,军中并没有出现缺粮的情况。

从天启年间到崇祯末年,大明的军队战斗力是逐步提升,逐渐恢复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说大明的文武都是贪污腐败、贪生怕死之人,未免太过偏颇。

大明的灭亡从来不是某一孤立事件、某一个单独群体所导致的,而是集合了天灾、人祸、瘟疫、外敌等等多方面的因素。

说天要亡大明也不完全是错的,毕竟就大明遭遇的各种危机,就算是现代文明国家遇上了,也不能说保证就能够挺过来。真正的大旱灾,就算增雨弹把炮管打炸膛,该没有雨也还是没有雨。

听说青云宴既是皇帝对臣子的青眼相看,是对臣子的拉拢,也是一场考验。

在战场上与建奴护军对冲都未曾手抖的曹文诏不由得有些紧张,按他推测,皇帝的考较的内容无非就是兵事方面的,比如问他要如何平定建奴,收复辽东。

这问题他不知道哇,打了那么些年,战友越打越少,建奴却像是杀不尽一样,越打越强。

要不是老奴临死之前发了疯自己清扫了一大批人,如今的建奴还会更棘手呢。

曹文诏是个老实人,向来是不喜欢说大话的,要说他怕了建奴,那倒没有,但对于建奴的忌惮确实是非常之深的。

都说辽兵擅走,不走又能怎么样呢?留下来死战的傻子都死掉了,浑河之战的时候,那群浙兵、四川兵、山东兵都死掉了,而他们活了下来。

如果一直赢,那肯定可以增加信心,如果输多赢少,谁又乐意跟建奴交战呢?而建奴的那种一往无前的信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起来的。

客观来说,建奴不是无敌的,但他们就是胆大包天,胆子大到几十人就敢深入敌境,胆子大到百来个人就敢冲明军上千人的步卒军阵,这是与大明十几年交战所积累的信心。

曾经汉人也是这样勇敢的,一汉敌五胡,万余唐骑镇压西域数十国,想灭谁就灭谁,除了技术优势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积累的无敌信念,人不勇一下都不知道自己能有多么厉害。

兵家的流派很多,其中最无解最厉害的便是兵形势,所以如今哪怕是明军的战斗力有所恢复,盔甲刀剑火器的质量有所提升,但在面对建奴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心虚,总觉得自己赢不了,每次出战都是奔着必死去的。

从上面的督抚总兵到下面的一兵一卒,都没有胜利的信心,甚至连胜利的渴望都没有,只觉得自己能够顶住建奴的进攻,能够活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大明军队如今最缺乏的就是信心,而信心是用胜利来积累的,所以明军缺乏一场与建奴正面野战的大胜。

朱由检感觉自己越来越穷了,穷到只剩下钱粮了。按照他的习惯,想要送点什么东西给大小曹,一时半会却找不到合适的,宫内的奢侈品被他倒卖了,如今大明两京的权贵家里的摆设可能比皇宫的还要豪华,形制等都是违制的。

而皇宫内只留下了实用性的物件,能够用铜的就不用金银的,木头能使就不用金属的,软木可以顶住那就不要名贵木料,竹子比木料便宜那竹子也可以暂且顶一下。

如今皇宫内走的是及简主义,衣再浣算什么,要不是龙袍这玩意不能卖,他都要把龙袍换成布衣了。

朱由检在享受方面也就还保留了声色和口腹之欲,其他的全都没了,做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真的是听者伤心,闻者落泪。

富贵不还乡,如同锦衣夜行,朱由检这么节俭肯定也不吝于向外宣传。儒家讲求内修德行,怕不是个大傻子吧?不排除有这样道德高尚的人,但朱由检不是,他受过的苦都要转化成为实际有用的回报。

他暗戳戳指示宫内的太监宫女们将皇帝的凄惨生活向外透露,以博取文武百官和百姓的同情。或许会有勋贵文官私下里嘲讽他是大傻子,但总有一些大傻子会信以为真的。

倒也不是朱由检骗他们,他只是目的不纯,但所作所为都是实打实的啊,就算是演的,演一辈子那也是真的了,君子论迹不论心嘛。

“来来来,喝酒!”

朱由检见曹变蛟好奇地打量着宫内的摆设,笑着说道,“小曹将军是不是觉得这皇宫跟你想象得不太一样,甚至都不如乡里士绅的大宅豪奢啊?”

曹文诏微微低头,桌子底下伸脚踩了自己这个蠢笨侄儿一下,曹变蛟满脸不解,曹文诏心中无奈,这傻孩子,来之前不是三令五申叫他不要乱跑乱瞧乱说话嘛。

他这个侄儿哪里都好,论勇猛比他这个当叔叔的还强悍,带兵打仗的本事也学了十成十,甚至青出于蓝,也就是如今大明时运不济,若是生在了大汉,高低得是个不输于冠军侯霍去病式的人物。

曹文诏自己的军职也不高,想要安插侄儿到更高更好的职位也做不到,又害怕侄儿离开了自己的身边会被别人坑害,明明是叔叔却如同老父亲一样操碎了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不许叫我禁忌物! 寧嫁牌位不当妾,国公府我说了算 寒门千金妻贤夫跪 破產后,大佬千亿哄她领证 你我,一別两宽 乖软千金一抬眸,大佬们杀疯了 七零换亲当后妈,冷面硬汉夜夜都回家 退队后,我的云养魔王娘成真了 华娱:从让天仙当备胎开始 我有一个帝国模拟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