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坚壁清野,救民还是害民?!(2/2)
百官为什么那么抵触坚壁清野?一部分人是真的想为百姓好,对于战争的严峻认识不到位;更多的其实是,坚壁清野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伤害太大了。
土豪土豪,离开了土地,他们还能豪起来吗?士绅在本地的时候,势力之强悍,甚至县官都不敢管、也管不了;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因为土地而人身依附于他们的家丁、佃农,他们就很难再豪横起来了。
不过这是长远的考虑,最现实、最基础的考虑是:百姓细软有限,粮食也不太多,虽然对于自己的那一点点东西还是很不舍,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搬家的。
土豪士绅家大业大,东西太多了,短时间内搬都搬不完;而且他们天天哭穷抗税,现在把家底翻出来摆在群狼眼皮子底下,在足够的利益驱使之下,到时候“破家县令,灭门府尹”真的会来!
坚壁清野是必定会被百姓痛骂的,会导致朱由检在京畿地区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好声望彻底毁灭。所谓坚壁清野,就是在敌军到达之前,先行将自己的生产生活设施、带不走的财产给毁灭掉,这对于百姓来说是不可承受之痛。
朱由检其实可以什么都不做,任由建奴饱掠一顿之后离开,这样他受到的批判可能还会小一些。所谓做多错多,什么都不做,反倒能够挣得一个好名声,这就完全是凭良心、凭自觉了。
朱由检不是什么滥好人,如果可以救,那他肯定会伸手拉一把,如果明知道救不了什么,还可能搭上更多人的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他就会果断放弃,这就是取舍,取舍并不好做。
谋士不难得,难的是做决断的人。能够做决断的人很少,首先需要屁股,只有屁股坐到合适的位置,这样做的决断才是有效的,否则就算是再果决,没有决策权也是白给。
这一步就筛掉了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而朱由检恰好是那万中无一的天选之子。又恰好他脾气犟,抗干涉能力强,决定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高智商的说法叫做英明果决,换而言之,那就是刚愎自用。
京师的反应不可谓不快,甚至很多人都觉得反应过度了。百姓被突然关在了城内,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原本不是住在城内的,有的是趁着过节进城贩卖东西的小摊贩,有的是好不容易攒了点零碎来集市的老农,他们这些都需要安置。
百姓们听说打仗的消息之后惶恐不安,京师粮价一日翻了五倍。朱由检不得不开设常平仓平抑粮价,至于传统的砍奸商,他倒是没有这样做。这可是官本位社会,商人不过是打工人而已,砍了他们,背后的人也不心疼,还能够借机抨击朝廷。
所以朱由检规定,京城各大粮食店铺不许涨价,在平价和永久封店之间二选一,背后的勋贵高官虽然不适合砍了,但可以警告他们,要是跟朝廷对着干,以后他们家但凡做生意,见一家查封一家,绝不放过。
如今,紫禁城粮仓和太仓粮库屯了近千万石粮食,这些粮食足够百万人吃一年,京师短时间内不存在缺粮的危险,这就是朱由检让各地率军勤王的底气,这一次可不要再把自己的勤王军给逼反了!
正月初三,前线塘报抵达,战争迷雾散去些许,明军急递一般只有六百里加急,再快就要跑死马了,这一次为了传递前线的战报,真的将马给跑死了!
战报上说,奴酋皇太极率领奴骑五万余、北虏骑兵四万余,合兵十万众,绕过辽西,借道左翼蒙古沿着老哈河南下。
正月初一寅时,大安口点燃一柱烟示警,至辰时,狼烟大作,敌军大举入寇。
巳时,鲇鱼关援军赶到,却发现大安口已沦陷,见敌军势大,无力抵抗,遂率军返回。
午时,罗文峪援军抵达,与建奴激战三刻,溃散,守备李思礼投敌,两个时辰后,罗文峪陷落。
而后建奴从关墙内外夹击洪山口与龙井关,洪山口当日沦陷,龙井关于次日被攻破,三千守军全军覆没,关城内百姓不分男女老幼被屠戮殆尽。
自此,冀州镇四个关口沦陷,连成一片,建奴出入得以畅通无阻,蓟镇镇治三屯营完全暴露在建奴的兵锋之下。
而这封军报正是在三屯营被完全合围之前送出来的,是蓟辽总督杨镐亲笔书!!!
杨镐被围了,生死未卜。朱由检好想御驾亲征,坐困朝堂,前线消息知道得太慢,对于前线的情况了解得太少了,根本就没办法及时作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当然,他也就想一想,可不敢真这样干,他手底下的人也不会允许他这样做。
杨镐只是禀明了战况,却并没有请求朝廷支援,蓟镇兵力不足、分散的情况谁都知道,既然短时间内兵力没办法增长,那么大明能够做的就是将兵力集中放置,守不住的那就不守了。
如今蓟镇的主力在三个位置,东边的山海关,西边的居庸关,以及中间的三屯营,各镇抽调的精锐有两万都安置在了三屯营,所以三屯营或许是可以守住的,能够守住就有了救援的价值,群臣议论纷纷,商量着要让关宁军回防支援三屯营。
朱由检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相信杨镐,既然没有求援,那么说明他是有信心守住的,那就不用管了,让他自由发挥。
(本章完)